【明報專訊】過去數星期,我們連續刊登了一批香港街頭的黑白照,除記錄了中環海岸線等的經典風景外,還有大量巿集、鄉郊的平民生活照。這些照片的難得之處,在於它們不是來自博物館或民間照相館,而是一個家族顯赫、香港知名的已故富商的遺物,只是,大多香港人只知道他營商有道,不知道他攝影也有一手——二○○七年,在港第三代的米高.嘉道理在辦公室找到父親羅蘭士.嘉道理遺下的大堆舊照片,他「攝」獵範圍甚廣,整理過後,足以自成一個檔案庫,拼湊出一個時代的香港相簿。
羅蘭士(Lawrence Kadoorie)在上海出生時,來自伊拉克的嘉道理家族其實並未富有起來。那是一八九九年,當時他的伯父率先踏足香港才十多年,據說是向朋友借了錢,才創立了香港第一間股票經紀行,後來投資急需現金周轉的中電,嘉道理家族自此開始統領中電的時代。
後來,羅蘭士隨父親來到香港,繼承伯父生意,除了入主中電,還為家族發展廣泛的業務,土地、酒店、造船、建築等,一度成為香港首富。不過,除了是個生意奇才,他其實熱愛攝影,放假時候,喜歡到人頭湧湧的墟巿閒逛——他拍下的照片,不少是油麻地檔販、中環華人區、屯門墟巿。
作為嗜好 也作為家書
「我們推斷,他常逛油麻地,是因為當時的中電總部就在旺角亞皆老街,他或許在上班下班時走到油麻地;至於屯門墟巿,那是因為他們在加多利灣有一座別墅,一家人經常在那裏度周末。屯門當時還是個繁盛的漁港,羅蘭士會在海邊拍下出海或歸航的漁船,捕捉粼光帆影,得意之作還會製成自家的聖誕卡,又或者和太太漫步三聖墟時,拍下墟市光影。」一九九三年,九十四歲的羅蘭士在香港逝世,他的兒子米高嘉道理後來在辦公室找出他拍下的舊照片,設立一個檔案庫,有份整理的李靄慈說,大部分舊照都攝於一九五○年代,那時羅蘭士的幼子也年紀漸長,後來出國留學,可以多花時間鑽研攝影,而且父子也藉着照片溝通。「兒子留學海外,除了寫家書,羅蘭士也會拍下家中和工作近况,由妻子、女傭、小狗,以至當時旗下公司業務像電廠、水塘工程,他會仔細貼在練習本上、寫相片說明,和遠方的兒子分享。所以攝影是父子倆的共同嗜好,也是溝通橋樑。」
米高.嘉道理至今仍然記得父親把玩照相機的身影,他於電郵回覆有關父親攝影方面的志趣,「羅蘭士.嘉道理勳爵年輕時已酷愛攝影。二戰前,聖佐治行地下有一家相機店。有時繁忙過後想鬆馳一下,他會清潔、抹拭鏡頭。」器材方面,除了使用4x4片幅和傳統35mm菲林外,「特別鍾情Minox 8mm,而且拍得相當不錯。戰前他擁有的相機包括Kodak、Rolleiflex和Leica,戰後仍用Leica,另還有Minox和Nikon(non-reflex無反光鏡)。 旅行時他會使用16mm和8mm電影菲林。」至於題材,正如大家從照片中見之,喜歡拍攝風景和人物特寫,而且特別用心構圖。
此外,羅蘭士也會與當時有同樣愛好的影友切磋,米高.嘉道理又透露,父親曾擔任攝影組織Photographic Society of Hong Kong的主席,不時和一批攝影發燒友在屯門青山的家族別墅Boulder Lodge研習切磋。他的其他興趣包括汽車、旅遊,亦享受和親朋共敍。
兒子尋得舊皮篋 滿是裝裱照
最近,米高再找到三個舊皮篋,打開皮篋,也是父親的舊照片,不過這次不一樣,因為全都已裝裱。「這些大概是羅蘭士滿意的攝影作品,我們會先想辦法處理保存,同時構思是否可以替他辦個攝影展,畢竟他的照片,見證社會如何轉變,而他作為發展香港重要的人物,對香港有特別的意義。」
嘉道理農場緣起——兄弟扶助農民
如今,香港人都知道嘉道理家族,年輕一輩大多因為小學時總到過嘉道理農場上一堂實地植物課,不過,嘉道理家族建立農場,起初不只為教育或研發品種,而是為了幫助流離失所的戰後難民,送雞苗豬苗、教婦女種田知識。「羅蘭士嘉道理有個弟弟賀理士(Horace Kadoorie),專注生意以外,哥哥愛攝影,他熱愛的卻是農業,戰後在香港為了流離失所的難民,建立了嘉道理農業輔助會,即是嘉道理農場的前身。」
派發種子肥料 難民自力更生
一九四五年,二戰結束後,香港人口由戰爭前的一百二十五萬人銳減一半,但隨後國共內戰爆發,大批難民湧至香港,住在屯門、常與農民接觸的賀理士於是與哥哥幾年後在一九五一年成立了嘉道理農業輔助會,認為要幫助本來在家鄉以務農維生的難民,最好的方法是幫助他們自力更生。根據紀錄,當時的輔助會向農民派發數以千計豬牛及家禽、種子、肥料、花灑、驅蟲劑等,同時也捐贈大包水泥讓村民興建道路、水井、灌溉系統。嘉道理當時輔助的範圍遍及新界,現在不少鄉郊地方也能找到刻有「KAAA」(輔助會英文縮寫)字樣的石橋、水井等。在接手整理歷史資料後,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曾四處記錄口述歷史,李靄慈說很多新界農村的老人家都記得「嘉道理兩兄弟」。「農民看資本(豬仔)增長,努力有回報,便會繼續向上。他們不視自己為救濟對象,作物供應各區,與社會互惠互利,亦讓感覺到自己是社會一分子。」
研發新品種 改良本地豬
嘉道理農業輔助會修建實驗農場,示範高效率的耕種和畜牧方法,也不停研發牲口的新品種。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的李靄慈說,當時的農場不斷改良本地花縣豬,培植出新的白牛石特種豬,彎背和鬆的腹部不見了,而且成長速度快、健康肥美;又例如原本的惠州雞,成長慢、生蛋少、成本高,嘉道理後來發展出由美國紐咸西母雞和惠州公雞配成的特種雞,並指導農民飼養,當年推出後大受歡迎,一九七○年代供應到不少酒樓。
檔案庫開放公眾
九年前,米高嘉道理在辦公室找到父親生前拍下的大堆黑白照片,還有好多家族業務的歷史紀錄。在大堆黑白照片中,負責整理的執行總監饒啟芬(Fanny),找到的業務總類包羅萬有,例如地氈、電力公司、碼頭、農業等,米高嘉道理認為這有助於研究香港本地發展歷史,遂成立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籌建檔案庫。負責檔案庫的Clement,閱覽大批照片、文件,發現不少嘉道理家族鮮為人知的業務,「例如羅蘭士嘉道理其實曾經研究從日本引入養珠業到香港,還建了養珠場,但顯然最後失敗了」。
檔案庫至今儲存了一百五十米厚的文件檔案、一千幅地圖和圖則,還有照片、影片、聲帶和口述歷史錄影片,開放予公眾,詳情可瀏覽:www.hongkongheritage.org
文﹕陳嘉文
圖﹕香港社會發展回顧項目
編輯﹕屈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