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兩岸故宮藏品中有一批頗為特殊的玉器,清代文獻稱之為「痕都斯坦玉器」。「痕都斯坦」或又作「溫都斯坦」一名所涵蓋的地域範圍,不同歷史時期、不同文獻記載所指並不完全相同,但大致不出今印度北部以及阿富汗、巴基斯坦地區這一範疇。七十一,字椿園,尼瑪查氏,完成於乾隆四十二年的《西域聞見錄》「溫都斯坦條」,留下了當時對印度莫卧兒王朝最為生動、具體的描述,文中記載「溫都斯坦」為西域大國,所產漆器、金器、玉器為西域各國所推崇。書中的溫都斯坦,其地域範圍實質相當於鼎盛時期的莫臥兒王朝版圖。然而,兩岸故宮所藏之「痕都斯坦玉器」,並非僅僅來自印度莫臥兒王朝,而是至少包含了中亞、帖木兒王朝、奧斯曼土耳其帝國的玉器在內,亦即西方學者所謂的伊斯蘭玉器。本文所要論述的,僅限於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伊斯蘭玉器中最精彩者。
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一五二六至一八五七)是帖木兒後裔征服德里蘇丹進入印度而建立的政權。其玉雕工藝遠承帖木兒帝國玉雕傳統,並在加罕格爾(Jahangir,一六○五至一六二七在位)以及沙加罕(Shah Jahan,一六二八至一六五八在位)兩位帝王統治時期達到巔峰。目前所知最精美的莫卧兒帝國玉器絕大部分製作於這一時期。
乾隆帝激賞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勘定南北疆,派駐疆大臣進行管制。自此,清廷與中亞西部,即現今的中亞五國地區、阿富汗東北等地,得以直接交流。當此時,莫卧兒王朝的鼎盛時期已然過去,地方政權開始強大。莫臥兒王朝、奧斯曼土耳其以及中亞西部等地的玉器,開始經由絲綢之路,進入新疆西部的喀什——絲路上的重要城市,亞洲的中心——進入中國。這些玉器被駐疆大臣或是新疆頭領作為禮物進貢給乾隆帝。乾隆帝對這批來自異域的玉器(其中大部分為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大為激賞,自一七六八年(乾隆三十三年)至一七九四年(乾隆五十九年)前後二十七年間,共撰寫了六十餘首詩文歌詠,還將詩文鐫刻於相應的玉器之上。他多次在詩中讚歎痕都斯坦製玉技藝高超,即使蘇州專諸巷玉工,亦是「謝弗及也」。那麼,莫卧兒王朝玉器究竟有着怎樣獨特的藝術魅力呢?
莫臥兒王朝玉器材料,採用的大多是來自新疆崑崙山脈的透閃石玉,與中國漢代以後的玉料大致相同。但造型、裝飾、雕琢風格上突顯的異域風情,應該是最吸引乾隆帝之處。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早期的莫臥兒王朝,是西方仰慕的東方大國,繁華和奢侈的代名詞。其能令來自歐洲及波斯的巧匠雲集宮廷,為王室服務。因此,印度莫卧兒王朝藝術,實則融匯了歐亞藝術的精髓。
「撫不留手」
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以實用器皿居多,如杯、盤、壺、罐、唾盂、蠟台、水煙罐、墨室筆盒、火藥筒等等,後三者為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特色用具。佩飾甚為少見,目前僅見護身符及韘。仿生是莫臥兒王朝玉器器形的一大特色,如葉形、瓜形或羊首形杯,螺形、角形火藥筒等。有意思的是仿生傳統,在中國也同樣流行,最先出現在宋代金銀器上,繼而為玉器所借用,歷元、明、清一直盛行不衰。西方學者提出,莫臥兒王朝半瓜形杯的造型,可能即受到中國的影響。
花、葉裝飾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第二大特色。莫臥兒王朝玉器多作花形足,口沿下飾花蕾耳,或在口沿、足沿飾花瓣、葉子,有的器表、器裏裝飾繁簡相宜的花卉圖案。蓮花、薔薇、金線蓮、罌粟花,不一而足,且姿態搖曳繽紛。花、葉、枝幹皆浮雕,因為將雕琢之線條、轉折痕悉數打磨、拋光,只見紋飾的起伏而罕見線條,因此「撫不留手」,圓滑之至,體現出受歐洲雕塑藝術的深刻影響。
嵌飾黃金寶石
玉器表面嵌飾黃金、寶石,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又一大特色。無論中國或印度,上好的白玉,很少鑲嵌黃金寶石,而注重突出材質本身之美。然而,對於有瑕疵的玉材,中國工匠或以設計彌補,或聽之任之。但在印度莫臥兒王朝時期,往往加飾黃金及珠寶,這樣,既可掩瑕,亦可借助金色以及豐富的寶石顏色,使得器物更加富麗堂皇。將高超的珠寶首飾工藝移植到玉器之上,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首創, 被乾隆帝贊為「爛然七寶聚,斐若五花披」、「相金釘寶撫無迹,簇葉攢花視有情」。
輕、薄也是乾隆帝御製詩中反覆激賞的痕都斯坦玉器特色之一:「西崑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從現存伊斯蘭玉器看, 輕薄並非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的特色,而是奧斯曼土耳其玉器的風格。但因為乾隆帝對輕、薄玉器的欣賞,一批薄胎但具有印度莫臥兒王朝風格的玉器在乾隆時期被製作,進入宮廷。晚清至民國初年興起的又一波薄胎仿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大多被銷往西方。
乾隆帝御製詩中反覆提及痕都斯坦玉器是由「水磨」技法加工而成,譬如「水磨天方巧」、「省工有水磨」,但實際上,似乎他對何謂「水磨」其實也不甚了了。現在看來,印度玉器加工的方法與中國應無太大分別,都是使用解玉砂、水、鉈具。當今印度依然承襲此等加工方法。莫卧兒玉器,特別是加罕格爾、沙加罕兩位皇帝在位期間(一六○五至一六五八)所製玉器,無論取材、造型、裝飾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其器物造型之優雅,線條之優美、流暢,西方雕塑傳統影響下紋飾的極富立體感,以及因為盡去碾琢之痕而帶來的「撫不留手」,確實令人歎為觀止。那種神韻,哪怕是專諸巷高手,也是難相仿造。
特設「西番作」?
莫臥兒王朝玉器傳入清廷之後,乾隆帝將自己的詩文,命造辦處工匠鐫刻於相應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之上,並為之配做精美的紫檀木座,陳設於宮苑各處,以供觀賞。莫臥兒王朝玉器上盛行的有些花、葉紋飾,如茛苕紋,被借鑒運用到清代玉器之上,如白玉茛苕葉紋三聯洗。亦有以莫臥兒王朝玉器為藍本加以複製的,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碧玉蠟台。在玉器上鑲嵌其他顏色的玉石,在清代中後期也開始出現,如白玉歲歲平安圖如意,表面鑲嵌以瑪瑙、翡翠、碧玉組成的麥穗、鵪鶉圖案。此外,因為乾隆帝的喜愛,地方官員竭力求購以獻朝廷,市場上亦開始出現仿品。這些仿品的主要製作地應在新疆或蘇州,因此混合了中國以及伊斯蘭的玉雕風格。有一批工藝極為高超的仿製品,當出自蘇州玉工之手,連乾隆帝都被騙,信以為真,如白玉桃耳杯。
之前有文章提及清宮造辦處有所謂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西番作」。但從目前所見文獻看,沒有證據顯示清宮造辦處曾設立「西番作」,以仿製痕都斯坦玉器。清晚期至民國初年,由於宮中物品以及相關資訊的外流,北京坊間可能曾出現痕都斯坦玉器的仿作。「西番作」這一名稱,估計也是這時開始出現並流行,且流傳至今。所謂西番作作品,很大部分可能出自新疆、蘇州玉匠之手。
(圖片皆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屈曉彤
文:許曉東
莫臥兒王朝(Mughal Empire,一五二六至一八五七)是帖木兒後裔征服德里蘇丹進入印度而建立的政權。其玉雕工藝遠承帖木兒帝國玉雕傳統,並在加罕格爾(Jahangir,一六○五至一六二七在位)以及沙加罕(Shah Jahan,一六二八至一六五八在位)兩位帝王統治時期達到巔峰。目前所知最精美的莫卧兒帝國玉器絕大部分製作於這一時期。
乾隆帝激賞
乾隆二十四年,乾隆帝勘定南北疆,派駐疆大臣進行管制。自此,清廷與中亞西部,即現今的中亞五國地區、阿富汗東北等地,得以直接交流。當此時,莫卧兒王朝的鼎盛時期已然過去,地方政權開始強大。莫臥兒王朝、奧斯曼土耳其以及中亞西部等地的玉器,開始經由絲綢之路,進入新疆西部的喀什——絲路上的重要城市,亞洲的中心——進入中國。這些玉器被駐疆大臣或是新疆頭領作為禮物進貢給乾隆帝。乾隆帝對這批來自異域的玉器(其中大部分為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大為激賞,自一七六八年(乾隆三十三年)至一七九四年(乾隆五十九年)前後二十七年間,共撰寫了六十餘首詩文歌詠,還將詩文鐫刻於相應的玉器之上。他多次在詩中讚歎痕都斯坦製玉技藝高超,即使蘇州專諸巷玉工,亦是「謝弗及也」。那麼,莫卧兒王朝玉器究竟有着怎樣獨特的藝術魅力呢?
莫臥兒王朝玉器材料,採用的大多是來自新疆崑崙山脈的透閃石玉,與中國漢代以後的玉料大致相同。但造型、裝飾、雕琢風格上突顯的異域風情,應該是最吸引乾隆帝之處。
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早期的莫臥兒王朝,是西方仰慕的東方大國,繁華和奢侈的代名詞。其能令來自歐洲及波斯的巧匠雲集宮廷,為王室服務。因此,印度莫卧兒王朝藝術,實則融匯了歐亞藝術的精髓。
「撫不留手」
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以實用器皿居多,如杯、盤、壺、罐、唾盂、蠟台、水煙罐、墨室筆盒、火藥筒等等,後三者為印度莫臥兒王朝的特色用具。佩飾甚為少見,目前僅見護身符及韘。仿生是莫臥兒王朝玉器器形的一大特色,如葉形、瓜形或羊首形杯,螺形、角形火藥筒等。有意思的是仿生傳統,在中國也同樣流行,最先出現在宋代金銀器上,繼而為玉器所借用,歷元、明、清一直盛行不衰。西方學者提出,莫臥兒王朝半瓜形杯的造型,可能即受到中國的影響。
花、葉裝飾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第二大特色。莫臥兒王朝玉器多作花形足,口沿下飾花蕾耳,或在口沿、足沿飾花瓣、葉子,有的器表、器裏裝飾繁簡相宜的花卉圖案。蓮花、薔薇、金線蓮、罌粟花,不一而足,且姿態搖曳繽紛。花、葉、枝幹皆浮雕,因為將雕琢之線條、轉折痕悉數打磨、拋光,只見紋飾的起伏而罕見線條,因此「撫不留手」,圓滑之至,體現出受歐洲雕塑藝術的深刻影響。
嵌飾黃金寶石
玉器表面嵌飾黃金、寶石,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又一大特色。無論中國或印度,上好的白玉,很少鑲嵌黃金寶石,而注重突出材質本身之美。然而,對於有瑕疵的玉材,中國工匠或以設計彌補,或聽之任之。但在印度莫臥兒王朝時期,往往加飾黃金及珠寶,這樣,既可掩瑕,亦可借助金色以及豐富的寶石顏色,使得器物更加富麗堂皇。將高超的珠寶首飾工藝移植到玉器之上,是莫臥兒王朝玉器的首創, 被乾隆帝贊為「爛然七寶聚,斐若五花披」、「相金釘寶撫無迹,簇葉攢花視有情」。
輕、薄也是乾隆帝御製詩中反覆激賞的痕都斯坦玉器特色之一:「西崑玉工巧無比,水磨磨玉薄如紙」、「在手疑無物,定睛知有形」。從現存伊斯蘭玉器看, 輕薄並非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的特色,而是奧斯曼土耳其玉器的風格。但因為乾隆帝對輕、薄玉器的欣賞,一批薄胎但具有印度莫臥兒王朝風格的玉器在乾隆時期被製作,進入宮廷。晚清至民國初年興起的又一波薄胎仿印度莫臥兒王朝玉器,大多被銷往西方。
乾隆帝御製詩中反覆提及痕都斯坦玉器是由「水磨」技法加工而成,譬如「水磨天方巧」、「省工有水磨」,但實際上,似乎他對何謂「水磨」其實也不甚了了。現在看來,印度玉器加工的方法與中國應無太大分別,都是使用解玉砂、水、鉈具。當今印度依然承襲此等加工方法。莫卧兒玉器,特別是加罕格爾、沙加罕兩位皇帝在位期間(一六○五至一六五八)所製玉器,無論取材、造型、裝飾都達到了非常高的水準。其器物造型之優雅,線條之優美、流暢,西方雕塑傳統影響下紋飾的極富立體感,以及因為盡去碾琢之痕而帶來的「撫不留手」,確實令人歎為觀止。那種神韻,哪怕是專諸巷高手,也是難相仿造。
特設「西番作」?
莫臥兒王朝玉器傳入清廷之後,乾隆帝將自己的詩文,命造辦處工匠鐫刻於相應的莫臥兒王朝玉器之上,並為之配做精美的紫檀木座,陳設於宮苑各處,以供觀賞。莫臥兒王朝玉器上盛行的有些花、葉紋飾,如茛苕紋,被借鑒運用到清代玉器之上,如白玉茛苕葉紋三聯洗。亦有以莫臥兒王朝玉器為藍本加以複製的,如北京故宮博物院所藏碧玉蠟台。在玉器上鑲嵌其他顏色的玉石,在清代中後期也開始出現,如白玉歲歲平安圖如意,表面鑲嵌以瑪瑙、翡翠、碧玉組成的麥穗、鵪鶉圖案。此外,因為乾隆帝的喜愛,地方官員竭力求購以獻朝廷,市場上亦開始出現仿品。這些仿品的主要製作地應在新疆或蘇州,因此混合了中國以及伊斯蘭的玉雕風格。有一批工藝極為高超的仿製品,當出自蘇州玉工之手,連乾隆帝都被騙,信以為真,如白玉桃耳杯。
之前有文章提及清宮造辦處有所謂專門仿製痕都斯坦玉器的「西番作」。但從目前所見文獻看,沒有證據顯示清宮造辦處曾設立「西番作」,以仿製痕都斯坦玉器。清晚期至民國初年,由於宮中物品以及相關資訊的外流,北京坊間可能曾出現痕都斯坦玉器的仿作。「西番作」這一名稱,估計也是這時開始出現並流行,且流傳至今。所謂西番作作品,很大部分可能出自新疆、蘇州玉匠之手。
(圖片皆由作者提供。作者是香港中文大學中國文化研究所文物館副館長)
特約主編:潘耀明
責任編輯:張志豪
編輯:屈曉彤
文:許曉東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