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繼啤殼潮後 又一資金周轉渠道 押股中資機構成風 業界促關注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7日 06:35
2016年03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中資買殼情况稍為收斂,大量三、四線細價股大股東,因資金周轉問題,而紛紛抵押股份貸款,不少中資金融機構變身債主,為細價股「泵水」,其中內地四大資產管理公司之一的華融,過去3個月已為最少3隻細價股進行押股借貸,包括昨日宣布的實華發展(0485)。市場人士認為,中資機構的「崛起」,或與內地企業對殼股的強勁需求,以及細價股冀藉此迴避監管機構調查有關,呼籲監管機構加緊注意。


明報記者 徐寶文、鄧偉忠

實華發展昨日開市前宣布,其控股股東「達榮」擬向華融出售4.2億股,佔已發行股本約11.5%;同時亦向華融抵押出售股份後,剩下的全部21.72億股股份,佔已發行股本約59.49%,以換取2億元的貸款融資額。


詹培忠:為避港監管機構

事實上,近年在港資商家逐漸從押股市場上退下火線的情况下,一眾中資機構同時亦在變得十分積極,其中華融尤其進取。在過去3個月,即使不計及未有公開披露的個案,華融亦已為2隻細價股進行押股借貸,分別實華發展及明發集團(0846);其他中資機構亦包括建行(0939)、信達(1359)等。


前立法會金融服務界議員詹培忠認為,現時本港上市公司逐漸轉向中資機構押股,有可能是因為目前本港監管機構特別關注押股事宜,惟同時公司又急需資金周轉,故冀透過向中資機構押股,以「一境之隔」迴避監管機構的調查。故他促請港交所(0388)及證監會加緊注意,及盡快檢討控股股東進行股份抵押的披露機制,以保障投資者的利益。


中資賣殼易 借貸條件更優

香港投資者學會主席譚紹興則表示,中資機構在本港押股市場的「崛起」,相信是因為中資機構能給予一個更優惠的條件,如信貸額度較大或利息較低等;而其背後原因是中資機構所承擔的風險較低。他解釋,現時內地對本港的殼股需求仍然龐大,故若抵押股份的公司一旦出現任何重大不利變動時,中資憑著其中國網絡,遠較港資機構容易將公司脫手。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