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蘇嘉豪:誰敢在人民大會堂上捍衛粵語?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7日 06:35
2016年03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提到澳門特首崔世安,香港朋友恐怕無法列舉其任內政績,大概也不知他在小圈子選舉裏只得380票。但每次翻看「笨忍吹屎晏展辭傷屍……」還是津津樂道,恥笑聲四起,網上觀看人次破百萬。不過低處未算低,最近兩會期間,有位仁兄居然敢在人民大會堂上以一口流利「普通話」曲線「捍衛粵語」,搖身成為港澳網絡紅人。他叫崔世昌,正是崔世安兄長,身居全國政協委員、澳門立法會議員等要職。


對崔氏兄弟又愛又恨

雖然崔世昌是土生土長的「老澳門」,但好歹來自三大重量級家族,是個典型地把「愛國愛澳」奉為聖旨的親北京人物,何以連照稿讀的幾分鐘普通話發言也搞成這樣田地?澳門坊間有句格言是「識人好過識字」,正因為地方小、人脈緊,攀附幾個達官貴人,往往比讀幾個專業吃香,於是環環相扣的利益關係築起了鞏固的社會格局。誇張點說,不止一口爛普通話,哪怕是個文盲,只要來自政商特權網絡,還是能被欽點登高堂去,名片上隨便幾個人大政協頭銜,或像崔世昌憑區區441票循所謂專業界間接選舉晉身議會,坐擁龐大資源。崔氏兄弟的「普通話」,除了表面是一樁笑料,更有一大深層意義——在財力凌駕能力的社會,大眾尤其是年輕一代對於家族式裙帶管治的厭惡。


但話說回來,人們對這對難兄難弟可是又愛又恨。畢竟他們還帶着愈來愈矜貴的「澳門味」,連被視為官方喉舌的《澳門日報》也刊登了採訪手記諷刺道:「他一開口,我就被他的『澳式普通話』嚇了一跳,只能說他的廣東話相當標準。」網民更封他倆為「本土之父」。類似「稱譽」也在兩年前澳區全國政協小組討論政府工作報告時出現過,本身是土生葡人的歐安利(Leonel Alberto Alves)全程粵語發言,再由另一委員即時傳譯,事後身邊幾位朋友大讚其有性格。人們對此等名流的「欣賞」,或多或少源於對他們在北京權力核心面前,以粵語或極為接近粵語的「普通話」示人這樣錯有錯着的畫面,再自我安慰說那算某程度的「文化反擊」。


周邊粵普之爭頻仍 澳門卻似一片沉寂

捍衛粵語的話題,近年三不五時就在廣州和香港燃燒。無他的,大北方主義不顧地方文化有多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凡能締造文化大一統,滿足當權者一己統治目的,則往往肆意威脅甚或扼殺其生存空間,但也一再激起在地反彈。2010年廣州亞運前夕,有市政協提案建議電視台原來的粵語頻道一律改成普通話廣播,觸發史無前例的撐粵語運動。2014年初,香港教育局網頁刊登文章直指廣東話是一種「不是法定語言的中國方言」,也令隱藏多時的「普教中」議題迅速升溫,民間反對政府為「推普廢粵」鋪路的政治圖謀。正當周邊地區的粵普之爭頻仍,回望澳門卻似乎一片沉寂。


與香港一樣,澳門同屬移民城市,可是由於人口基數少,幾十年來的新舊移民已達至人口稀釋效果。若觀察平日受訪的「澳門市民」,每每語帶廣東鄉音或直接操普通話,說得一口純正粵語的「老澳門」已買少見少。中小學潛移默化地灌輸普通話教學,部分學校大量聘請大陸教師,又強制學生在課堂甚至學校範圍內以普通話交談,徹底朝廣東省近年毁滅式語文教育的方向走,年輕人從小被迫數典忘祖。因此,在澳門要以行動捍衛粵語和正體字等本土元素更顯艱難。最近一次算是最近旁的在2014年初,由於臉書(facebook)用戶於澳門境內發布帖文時,地理定位一直被誤標為「Ao-Men」(澳門的普通話拼音),於是我和幾位朋友發起網上聯署,結果逾2000人響應,幾天內促使facebook把定位糾正為「Macau」(澳門一向對外所用的葡語譯音)。


眼見澳門權貴再因「普通話」而矚目,在人民大會堂上「捍衛粵語」,除了勾起對權貴們乃不賢者而居高位的不屑,也如同澳門新媒體《愛瞞日報》不禁寄語道:「不要笑,他的普通話正正體現將留不久的一國兩制特色。下一代的澳門人,普通話可能會標準過北京……」這是再檢視所剩無幾的本土文化的機會。


作者是澳門社會運動者、台灣大學政治系研究所學生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