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在過去5年的內戰煙硝聲中,超過半數敘利亞人迫不得已放棄所有,離開家鄉。760萬人在國內流離失所,近500萬人逃往鄰國棲身,有些更展開了徒步往歐洲甚至橫越大海的長征。去年9月,3歲敘利亞小男孩與家人逃難時溺斃,細小而冰冷的身軀,倒臥在土耳其沙灘上。這幀觸動人心的照片,向世人揭示敘利亞平民的哀歌。因求生而喪命的情况,仍然不斷發生;生存下來的平民,不論在國內受着戰火煎熬或是在境外流徙,均面對物資短缺、居住環境惡劣等問題,生命亦正面對嚴重威脅。
現時,有超過1200萬人無法獲得清潔食水,900萬人沒有足夠食物(註1)。因敘利亞內戰而引發的危機,已成為當前最大規模的人道危機。面對持續的難民潮及如此嚴峻的人道需要,國際社會也不能獨善其身,必須履行各國的責任,協助敘利亞人渡過難關。
國際社會應與敘利亞同行
然而,國際社會對應對敘利亞危機的態度甚為散漫、缺乏誠意,無論是接收難民數目或提供援助資金一直都不到位。現正身處黎巴嫩、約旦、土耳其等鄰國的敘利亞人當中,約有一成人即46萬人是極脆弱人口,如在內戰中受傷、身體傷殘或有特別需要的婦女和兒童,需要被重新安置到更適合他們居住的地區。但目前大國所承諾的安置難民人數只有約17萬,遠遠落後於實際所需(註2),亦欠缺一個詳細的安置計劃和時間表。與此同時,援助資金亦嚴重不足。在2015年,人道援助的資金需求為89億美元(相當於691億港元),但目前各國的總投入救援資金只達到目標的一半,難以應付日益龐大的救援需要。
儘管上月倫敦舉行的第四次敘利亞人道捐助會議,多國領袖承諾提供合共110億美元,以用作未來4年救助敘利亞難民,援助的金額仍然完全不足以讓難民過有安全並有尊嚴的生活。此外,許多國家雖然曾承諾對逃難者提供棲身之所,卻只是口惠而實不至。國際社會對當前危機的回應極其不足,充分反映大國欠缺履行承諾的承擔和決心。
樂施會自2014年起,定期發布《公平份額》(Fair Share)報告,按照各富裕國的經濟實力(按經濟體系大小比例計算),計算出每國在敘利亞難民問題上應可承擔的援助金額及安置難民配額,檢視國際大國有否克盡己任。
據今年初發表的最新報告,分析了32個富裕國家的表現,整體表現較好的是德國和挪威,兩國除了於去年分別貢獻152%及385%的援助金額,亦承諾今年內會承擔113%及260%的難民安置配額。荷蘭和丹麥都給了可觀的資金援助,超出應負責金額兩倍以上,然而他們在安置難民上就沒如此慷慨,分別只承諾提供不多於20%的安置配額。
眾大國之中,俄羅斯的表現最不如人意,去年只付出了1%應負責的援助金額,且沒有承諾任何安置難民的配額。
相比之下,鄰國如黎巴嫩及約旦則非常積極回應敘利亞危機,兩國付出的金額已分別等於其應負份額的6892%及5628%,並合共已收容了近180萬難民,遠遠超出各富裕大國的總和。
採取行動 為敘利亞人帶來和平
敘利亞境內炮火持續,救援物資逐漸短缺,部分地區更是無法獲得人道支援。與此同時,棲身於鄰國的難民,其生活亦愈趨困難。面對這樣的處境,敘利亞人只能被迫逃亡,帶來的危機亦只會不斷擴大。若各界不採取行動,阻止流血事件不斷發生,敘利亞危機將會禍延下一代。
這5年間,包括樂施會在內的人道救援組織爭分奪秒,向因內戰而流離失所的敘利亞人提供人道支援。戰爭剝削了敘利亞人免於暴力威脅、得到援助及保護人身安全的基本人權(註3),身為人道工作者,我深深感受到戰爭對敘利亞下一代,甚至對未來數代的影響。面對了無止境的戰事,前線救援工作必須得到持續的資金支持。樂施會的《公平份額》報告,可成為國家的參考指標,也能成為國際公民社會監察各國政府的根據。然而,更重要的是,各國需要採取更積極的外交行動,盡快終止敘利亞境內發生的流血衝突。我們必須為敘利亞人帶來和平,阻止為求生存而喪命的悲劇繼續上演。
註1:withsyria.org
註2:www.unhcr.org/52b2febafc5.html
註3:來自敘利亞及其他國家的難民都有免於暴力威脅的權利、得到援助維持基本需要和尊嚴的權利,及尋找避難處以保護人身安全的權利
作者是樂施會國際項目總監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