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近日香港出現學生自殺浪潮,令香港公眾議論紛紛。儘管筆者已經不是年輕人,但由筆者過往於大學執教的經驗,以至筆者年輕朋友的經驗來看,香港的大學制度以至公共醫療制度出現問題,很可能正是這波自殺浪潮的元兇。
GPA的噩夢
在筆者讀大學的年代,雖然不少人極重視GPA(成績),專挑容易考得好成績的科目(俗稱「易碌科目」)來讀,以及專門挑對就業有利的活動來搞,但這風氣主要集中在商管、工程等學科,像筆者讀政政系的,仍然可以隨心所欲搞學生會、在大學圖書館和電腦中心做兼職,甚至專挑老教授的科來讀,老教授的學術水平高,但他們給的成績準則也是相當緊。
雖然大學改為4年制,但由於就業市場緊張,以及要考上碩士等課程不容易,差不多每一個學系都出現人人緊張成績的狀况;要像筆者這樣隨心所欲讀大學,不把成績當一回事的人愈來愈少。當人人都不知前途如何時,大學的臨牀心理學家以及輔導服務就要更為到位,甚至需要與學生會、系會等緊密合作。只不過,筆者看不出各大學有何積極作為,大學輔導處只是一個出官樣文章的機構,到底大學輔導處的人會否落地了解一下學生的煩惱?
抑鬱症與公立醫療資源不足
當然,不少自殺問題與外在環境未必有關係,但與公共醫療系統有關。自殺與抑鬱症有關,已經是科學可以證實的事。要防止自殺,把公共醫療系統的精神科輪候時間縮短,令病人盡早服用抗抑鬱症藥物相當重要。但大家翻查一下醫管局精神科門診新症輪候時間,穩定新症輪候時間介乎26個星期至166個星期;港島西聯網的病人,要等3年多才會輪候到醫生診治(資料來源:ha.org.hk/haho/ho/sopc/psy_tra.html)。請問其間有多少病人等不了,最後選擇自行了斷實在天曉得。對於財政上比較充裕的病人,他們還可找私家醫生;但財政不容許的病人,他們能否捱到醫生診治的一刻實在有點講運氣。當政府可以豪氣干雲,將以百億計公帑撥到中國高鐵香港段、機場三跑等經濟效益近乎黑洞的工程時,為何不撥多點經費到醫院管理局,至少精神科的輪候時間,不要長達3年這樣離譜。
香港近日出現的年輕人自殺浪潮,反映現在香港的公共機構,以至公共資源調配的機制都病了。作為大官除了開緊急會議做做樣子外,難道對現時香港的荒謬情况完全無動於中嗎?他們冷冷看着一個又一個年輕生命的消逝,繼續不負責任地施政,這樣的政府實在冷血得令人不寒而慄。請問政府是否要看到更高級別的控訴,才會知道社會出現大問題麼?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香港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前客席講師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