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解開心結端正心態 讓正能量濡染學生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11日 06:35
2016年03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期接連發生學生自殺事件,引起社會廣泛關注,教育局與學校團體、家長代表和教育心理學家召開緊急會議,為救救孩子商討對策。當局從組織機能到投入更多資源,以及時幫助有需要的學生,固然十分必要,只是,這類事件涉及幾方面「心」的問題,包括解開學生的心結、調整社會機制、學校教師和家長的心態,若能做到年輕人受困擾尋求協助時,其他持份者主動出擊,加上當局的關顧,會有較大機會從根本上杜防學生動輒尋死的不幸。


學生活在隱蔽氛圍

防自殺須主動接觸

每宗自殺個案,原因不盡相同,據香港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歸納的情况,今年學生自殺有6個隱藏因素,包括教育氣氛、家庭教育、學生抗逆能力下降、溝通方式改變、情緒病及環境轉變;這些因素,涉及個人、家庭、學校、教育制度、社會環境與機制等,而制度、環境不可能隨意改變,則社會只有在現行基本不變的情况下,應對學生自殺問題。學生自殺,主角是學生,仍然涉及各方持份者,他們的角色和職能與人的因素有關,所以要做好人的工作,重點是關乎人的主動和自覺。


學生尋死,無論是學業壓力、生活不如意、抑鬱症等,都涉及跨不過精神心理障礙,未能及時獲得紓解而走上不歸路。他們受困於心結,找不到出路,別人不察覺,又不主動與別人正面溝通尋求協助,因此,如何使受情緒困擾學生的隱藏因素暴露出來,讓其他人知道,對預防慘劇十分重要。


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的數字顯示,1995至2015年,該會收到20歲以下人士求助佔整體的百分比逐年下降,由20%跌至4%,該會分析年輕一代趨向在社交媒體透過文字及符號宣泄,而非直接溝通,但是當事人透過這種方式,難以得到適當回應及幫助,很多時反而會「鑽牛角尖」,釀成不幸。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在港歷史悠久,成績斐然,不過,20歲以下人士求助大減,是否反映這個機構的工作方法老舊失效,值得注意。


年輕一代視社交網絡為生活的一部分,他們甚至連遭受逆境的不快,也會在網絡表露出來,這是他們與外界溝通的方式,若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等機構,維持一貫被動接受求助的做法,而非主動找出需要協助的隱蔽年輕人,自然就接觸不到他們。過去10年受困惑年輕人向撒瑪利亞防止自殺會求助大減,恰恰說明年輕人改變了,防止自殺會卻未調整步伐。這類社會機制需要調適,主動接觸年輕人,走進他們的世界,才可以適時提供協助。當今社會形態與氛圍,主動出擊才有望紓解年輕人的心結,他們及時找到傾訴對象,這個社會的悲戚憾事,就會少一點。


據一項非正式統計,本學年以來自殺的學生,原因大多與學業壓力有關,箇中或許涉及學生個人能力和自我期許,不過,整體教育氛圍給予學生的壓力,相信還是最主要。向少年提供多媒體輔導的機構表示,今年頭兩個月,共收到58宗學生企圖自殺的求助個案,對比過去3年平均每月收到10宗,增幅達兩倍;有小學生求助時埋怨「無時間玩」、見父母猶如見功課,都是「催命符」,云云,亦有家長致電機構的熱線,擔心子女不堪學業壓力而輕生。


關顧學生愛護子女

教育界家長須反思

這種情况,結合較早前鬧得熙熙攘攘的全港性系統評估(TSA),學生處於超負荷景况,孰令致之?學生被迫操練,放學回家後要應付做不完的功課,部分家長參與其間,大呼吃不消,於是才有要求取消TSA的訴求。做不完的功課與一個接一個的操練,都與學校、教師有關,部分家長囿於成績至上,也參與到「壓迫」子女的行列,有些學生除了應付校內學業,課餘還要面對沒完沒了的補習。學生在這樣的教育氛圍下,「快樂學習」只是虛幻夢想,實質飽受煎熬,部分學生抵不住壓力而有輕生之念,不足為奇。


學校、教師與家長要反思操練對學生的遺害,包括影響他們的人格形成與成長。學生有更多時間接受生命教育,培養他們的情操、建立自我形象及解決困難的抗逆能力;校內有多層次溝通,讓學生自幼就在良好的互動環境中學習,放正他們的心境和心態,活在正能量之中,而非使他們聞學習而色變。只有這樣才是關顧學生、愛護子女的正途。要做到這樣,教育工作者和家長要端正心態,認識到幼苗不堪摧折,須適當栽培才會茁壯。吳克儉局長與教育界、家長代表及教育心理學家召開的緊急會議,決定成立專責委員會,就學生自殺成因及預防提出建議,日後提出的政策措施,我們認為要從解開學生心結、端正學校教師家長的心態出發,才會奏效,否則都屬枉然。


歡迎回應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