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現在對於參選立法會的想像主要有兩種。一種認為,面對強大的建制派選舉機器,民主派應該協調人選,以免因比例代表制下派出過多候選人,分薄選票而取不到應有議席。換句話說,可稱之為「大局論」。另一種想法提倡選民自主,民主派沒有權利替選民選擇誰出選,協調了不代表支持甲黨的票就會投給乙黨,所以應該尊重每個政團參選的權利。可說是「參選自由論」。
地方難協調 先為「超區」立規則
戴耀廷副教授提倡的「雷動計劃」必然觸及協調成分,不容易的地方是要令相信「參選自由論」者接受「大局」,猶如夏蟲語冰,尤其經過新東補選,大局、協調比粗口更難聽,變成打壓新政治路線的代名詞。正如筆者早前於《明報》〈「雷動計劃」的三大難題〉(2月26日)所言,地方直選參選門檻低,預料各門各派都會躍躍一試,新的政團將選舉視作政治路線競爭的場地,多於民主派整體贏取更多議席。務實地看,地方直選難以協調,先為「超級區議會」(即區議會(第二))議席建立規則,不但難度較低,且有較大政治可塑性:
第一,翻查2012年立法會選舉數字,「超級區議會」中,敬陪末席的何俊仁得票雖然與落選的劉江華相差29,108票,但只相差不足兩個百分點。誰參選也需明白,只要多於3張名單參選,又沒有把握分配均勻票數,便很有機會落選,風險比地方直選高。這點權衡利害,主張大局的各大政黨如果不能顧全大局,便顯得很缺乏政治說服力;
第二,「超級區議會」的難關是參選門檻,要找到15名區議員提名參選,難度相當高。與地方直選政黨林立不同,這已經使大部分政團望門興嘆,協調的難度自然較低;
第三,弔詭的是,協調的責任反而落在參選人身上。除非很有信心一黨之力足以走訪五區,否則難免需要爭取所屬政黨以外,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持。第一,有意參選「超級議席」者,最便利的方法必然是「依附」於地方直選的名單一同宣傳,才能收最大選舉效益,如是者聯盟便顯得重要。2012年的經驗所見,這種協作在建制派的層面較為全面,正如有報道指動員建制選民支持梁美芬的同時,需一同支持李慧琼(註); 民主派中,民協馮檢基九龍西以外選舉機器較弱,也不得不尋求司馬文等獨立議員的支持才能撐起全港層面的宣傳。
由此可見,任何有意參選「超級議席」的民主派,必須意識這是代表民主派相當部分的路線參選,在媒體宣傳、選舉論壇倡議其政治路線,一席「超區」隨時影響五區選情。參選者必須考慮,你可得到民主派其他盟友多大支持?會否找不到盟友,以致孤軍作戰?「超級區議會」席位,本有泛民共主之象徵,若只為一黨利害,不但失卻當中意義,亦不利自身當選。
因此,「雷動計劃」應考慮透過設立機制,凝聚民主陣營的支持,選出最得廣泛盟友支持、最有勝算的候選人出戰,可為「超區」議席締造有利當選條件。這同時為任何非建制區議員建立政治晉升階梯,只要證明有足夠支持,便可披甲參選。如果連「超級議席」也無法協調,地方直選更是無法實行,到時可能除了統籌傳統功能組別出選名單,計劃便告泡湯。
至少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
筆者提出此構想,是悲觀地認為地方直選將難以協調,一場激烈的政治路線鬥爭將無可避免。道理上,若有政團持自由參選主張,大局論者無論如何也站在理虧一方,因為總不可能妨礙一個人的參選權,給選民多個選擇,亦無可辯駁。
但是,正如港足教練金判坤所言,他亦悲觀認為港隊不會經常勝利:「但是我們要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令人們為我們的球員驕傲。」主流泛民為主的區議會界別,應該有條件用行動說明取得最多議席,方為爭取民主之先,也唯有如此,才有資格說服不認同協調的人協調。因為,這樣才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令香港人為我們驕傲。
註: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0/18012455
地方難協調 先為「超區」立規則
戴耀廷副教授提倡的「雷動計劃」必然觸及協調成分,不容易的地方是要令相信「參選自由論」者接受「大局」,猶如夏蟲語冰,尤其經過新東補選,大局、協調比粗口更難聽,變成打壓新政治路線的代名詞。正如筆者早前於《明報》〈「雷動計劃」的三大難題〉(2月26日)所言,地方直選參選門檻低,預料各門各派都會躍躍一試,新的政團將選舉視作政治路線競爭的場地,多於民主派整體贏取更多議席。務實地看,地方直選難以協調,先為「超級區議會」(即區議會(第二))議席建立規則,不但難度較低,且有較大政治可塑性:
第一,翻查2012年立法會選舉數字,「超級區議會」中,敬陪末席的何俊仁得票雖然與落選的劉江華相差29,108票,但只相差不足兩個百分點。誰參選也需明白,只要多於3張名單參選,又沒有把握分配均勻票數,便很有機會落選,風險比地方直選高。這點權衡利害,主張大局的各大政黨如果不能顧全大局,便顯得很缺乏政治說服力;
第二,「超級區議會」的難關是參選門檻,要找到15名區議員提名參選,難度相當高。與地方直選政黨林立不同,這已經使大部分政團望門興嘆,協調的難度自然較低;
第三,弔詭的是,協調的責任反而落在參選人身上。除非很有信心一黨之力足以走訪五區,否則難免需要爭取所屬政黨以外,其他政治勢力的支持。第一,有意參選「超級議席」者,最便利的方法必然是「依附」於地方直選的名單一同宣傳,才能收最大選舉效益,如是者聯盟便顯得重要。2012年的經驗所見,這種協作在建制派的層面較為全面,正如有報道指動員建制選民支持梁美芬的同時,需一同支持李慧琼(註); 民主派中,民協馮檢基九龍西以外選舉機器較弱,也不得不尋求司馬文等獨立議員的支持才能撐起全港層面的宣傳。
由此可見,任何有意參選「超級議席」的民主派,必須意識這是代表民主派相當部分的路線參選,在媒體宣傳、選舉論壇倡議其政治路線,一席「超區」隨時影響五區選情。參選者必須考慮,你可得到民主派其他盟友多大支持?會否找不到盟友,以致孤軍作戰?「超級區議會」席位,本有泛民共主之象徵,若只為一黨利害,不但失卻當中意義,亦不利自身當選。
因此,「雷動計劃」應考慮透過設立機制,凝聚民主陣營的支持,選出最得廣泛盟友支持、最有勝算的候選人出戰,可為「超區」議席締造有利當選條件。這同時為任何非建制區議員建立政治晉升階梯,只要證明有足夠支持,便可披甲參選。如果連「超級議席」也無法協調,地方直選更是無法實行,到時可能除了統籌傳統功能組別出選名單,計劃便告泡湯。
至少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
筆者提出此構想,是悲觀地認為地方直選將難以協調,一場激烈的政治路線鬥爭將無可避免。道理上,若有政團持自由參選主張,大局論者無論如何也站在理虧一方,因為總不可能妨礙一個人的參選權,給選民多個選擇,亦無可辯駁。
但是,正如港足教練金判坤所言,他亦悲觀認為港隊不會經常勝利:「但是我們要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令人們為我們的球員驕傲。」主流泛民為主的區議會界別,應該有條件用行動說明取得最多議席,方為爭取民主之先,也唯有如此,才有資格說服不認同協調的人協調。因為,這樣才給人看見我們的態度,令香港人為我們驕傲。
註:hk.apple.nextmedia.com/news/art/20120910/18012455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