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內地正舉行兩會,投資者主要關注是「十三五計劃」會否有刺激經濟措施,或支持股市上升的政策。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表示,其實自「十二五」開始內地規劃已經與香港有關,大家應該對內地政策提高關注。熟悉前海發展的洪為民在今集「湯文亮會客室」暢談港人到內地發掘商機的形勢和問題,而在經濟融合的大方向之下,香港角色可以如何演繹。
˙洪: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洪為民
˙湯: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陸: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陸:現時大陸正舉行兩會,踏入「十三五」規劃之年,香港人是否對該類會議欠關心呢?
洪:同意,不少人不關心,其實「十二五」規劃與香港已息息相關,來到「十三五」,與港澳台事務的關係更密切,深化了很多中港合作的措施,今次會議更重要是加大對港澳開放進入內地市場,其實,在30年前已容許港澳進入內地,但多為來料加工。現時有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業如何打進內地市場,當兩地市場制度也有不同之時,成熟程度也不同,而中國有不同部門管理,香港商人以往多投訴是「大門開到小門開不到」。我發現問題是國務院准許港澳某行業進入內地經營,但相關條款不會太詳細,因而產生了很多誤解。
中央頒布開放行業 法規靠地方
陸:不是上有計策,下有對策嗎?
洪:沒關係,主要國務院不會管得太細,只會頒布容許港資某行業進入,但很多部門本來批開內地企業,現時要批香港企業,就無從入手,唯有去到當地政府,才有較詳細法規,中國發放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計劃(QDLP),大家都不是太清楚可以怎樣做,直到深圳金融辦公布QDLP管理辦法,大家就有規可依。
陸:當年湯博士也去內地發展地產業務,會否有很多掣肘呢?
湯:其實內地都有本地勢力,當年踏足大陸某一個鎮,初時他們很歡迎你,後期開始眼紅你在當地賺了很多錢,故有很多本土勢力反對,當時在內地經營了7年左右,共建成了2500個單位,感到可以功成身退。內地問題會否可從人事着手處理呢?你在傾政政策時,會否要飲酒傾?
洪:我好彩2014才接受有關工作,而且以公事為主,自己沒有在當地投資地產,不過,大家是文化差異,以開會文化為例,香港會在一個月前或兩周前約好,但內地喜歡今日約明天開,很多時遷就不到大家,經過多次磨合,內地已適應相關會議要指定人物或時間,二選其一。
陸:兩會會議最重要是什麼內容?
洪:例如香港保險公司可以進入內地,但現時未有一間可以。證券行已獲內地審批,但該兩間規模較大,現時商議會否更放寬中小型證券行呢?還有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商機。
陸:前海發展有人與香港搶生意,你認為大家的關係是互相競爭還是互補不足?
前海與港互補多於競爭
洪:我認為是互補不足為多,前海只有1.2個中西區及60萬就業人口,我看是暫時難與香港競爭。其實城市之間存在競爭,不是與深圳競爭便是與上海競爭,甚至東京及倫敦也會存在競爭。香港有健全法制、金融體系及資訊流通,我們沒有創新及地產成本高,不夠專業人才,反而深圳有創新及人才,高科技及人口年輕,但並不是國際化城市,故兩地可以互補。
陸:知道你出身低下階層,小時候住木屋,可以有現時成就,那麼你認為香港年輕人向上流機會是否減少了?
洪:現時向上流方式與我年代有所不同,我當年入大學的學生只有4%,可以衣食無憂,現時有逾30%,加上樓價又貴。「人好我走,人冇我有」,今天機遇是「一帶一路」,可以北上競爭。當年只是來料加工,發展空間較小。我給年輕人意見是試多些行業,擴闊自己眼界,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出來工作年代互聯網未發達,但現時年輕人可以發展網上平台。
籲年輕人試多些行業 擴闊眼界
陸:你認為本土意識會否阻礙香港發展?
洪:其實中國或其他國家都有本土意識,你不要學簡體字,但你又學英文、法文等,只會故步自封,紐約都是移民城市,香港也是一樣,香港可以發展國際城市,要包容不同文化。
陸:現時很多人抗拒中國,叫本地大學生去大陸交流,竟出現「洗腦」等想法,是否危險趨勢?
洪:我覺得物極必反,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人到中國是早着先機,當然有不少失敗例子,但不會比1998年才入內地的港人多。當先鋒是面對困難多,但成功機會也較大。
■有片睇﹕本集「湯文亮會客室」請來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暢談「十三五規劃」中香港的機遇;欲收看更多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0343.htm
明報記者 龍彩霞
[龍彩霞 湯文亮會客室]
˙洪: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 洪為民
˙湯:紀惠集團行政總裁 湯文亮
˙陸:明報投資及地產版資深主編 陸振球
陸:現時大陸正舉行兩會,踏入「十三五」規劃之年,香港人是否對該類會議欠關心呢?
洪:同意,不少人不關心,其實「十二五」規劃與香港已息息相關,來到「十三五」,與港澳台事務的關係更密切,深化了很多中港合作的措施,今次會議更重要是加大對港澳開放進入內地市場,其實,在30年前已容許港澳進入內地,但多為來料加工。現時有CEPA《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服務業如何打進內地市場,當兩地市場制度也有不同之時,成熟程度也不同,而中國有不同部門管理,香港商人以往多投訴是「大門開到小門開不到」。我發現問題是國務院准許港澳某行業進入內地經營,但相關條款不會太詳細,因而產生了很多誤解。
中央頒布開放行業 法規靠地方
陸:不是上有計策,下有對策嗎?
洪:沒關係,主要國務院不會管得太細,只會頒布容許港資某行業進入,但很多部門本來批開內地企業,現時要批香港企業,就無從入手,唯有去到當地政府,才有較詳細法規,中國發放合格境內有限合夥人計劃(QDLP),大家都不是太清楚可以怎樣做,直到深圳金融辦公布QDLP管理辦法,大家就有規可依。
陸:當年湯博士也去內地發展地產業務,會否有很多掣肘呢?
湯:其實內地都有本地勢力,當年踏足大陸某一個鎮,初時他們很歡迎你,後期開始眼紅你在當地賺了很多錢,故有很多本土勢力反對,當時在內地經營了7年左右,共建成了2500個單位,感到可以功成身退。內地問題會否可從人事着手處理呢?你在傾政政策時,會否要飲酒傾?
洪:我好彩2014才接受有關工作,而且以公事為主,自己沒有在當地投資地產,不過,大家是文化差異,以開會文化為例,香港會在一個月前或兩周前約好,但內地喜歡今日約明天開,很多時遷就不到大家,經過多次磨合,內地已適應相關會議要指定人物或時間,二選其一。
陸:兩會會議最重要是什麼內容?
洪:例如香港保險公司可以進入內地,但現時未有一間可以。證券行已獲內地審批,但該兩間規模較大,現時商議會否更放寬中小型證券行呢?還有配合國家一帶一路政策,可以為香港帶來什麼商機。
陸:前海發展有人與香港搶生意,你認為大家的關係是互相競爭還是互補不足?
前海與港互補多於競爭
洪:我認為是互補不足為多,前海只有1.2個中西區及60萬就業人口,我看是暫時難與香港競爭。其實城市之間存在競爭,不是與深圳競爭便是與上海競爭,甚至東京及倫敦也會存在競爭。香港有健全法制、金融體系及資訊流通,我們沒有創新及地產成本高,不夠專業人才,反而深圳有創新及人才,高科技及人口年輕,但並不是國際化城市,故兩地可以互補。
陸:知道你出身低下階層,小時候住木屋,可以有現時成就,那麼你認為香港年輕人向上流機會是否減少了?
洪:現時向上流方式與我年代有所不同,我當年入大學的學生只有4%,可以衣食無憂,現時有逾30%,加上樓價又貴。「人好我走,人冇我有」,今天機遇是「一帶一路」,可以北上競爭。當年只是來料加工,發展空間較小。我給年輕人意見是試多些行業,擴闊自己眼界,找自己喜歡的工作。我出來工作年代互聯網未發達,但現時年輕人可以發展網上平台。
籲年輕人試多些行業 擴闊眼界
陸:你認為本土意識會否阻礙香港發展?
洪:其實中國或其他國家都有本土意識,你不要學簡體字,但你又學英文、法文等,只會故步自封,紐約都是移民城市,香港也是一樣,香港可以發展國際城市,要包容不同文化。
陸:現時很多人抗拒中國,叫本地大學生去大陸交流,竟出現「洗腦」等想法,是否危險趨勢?
洪:我覺得物極必反,在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前人到中國是早着先機,當然有不少失敗例子,但不會比1998年才入內地的港人多。當先鋒是面對困難多,但成功機會也較大。
■有片睇﹕本集「湯文亮會客室」請來前海管理局香港事務首席聯絡官洪為民,暢談「十三五規劃」中香港的機遇;欲收看更多內容,可登入:link.mingpao.com/40343.htm
明報記者 龍彩霞
[龍彩霞 湯文亮會客室]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