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國集團(G20)財長和中央銀行行長會議2月27日在上海閉幕。會議達成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公報》稱各國將運用所有政策工具來促進經濟增長,並避免各自貨幣競爭性的貶值,以及確保債務率,即外債餘額與出口收入比率保持在一個可持續的水平。會議也決定發起全球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以增進各國基礎設施的合作和協同效應。
上述公報並非協議,對與會各國並無約束力,卻是與會國間達成的共識。
近來,世界經濟正出現溫和復蘇;在不少國家裏,那應歸功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赤字。例如當前日本的負利率、美國低息環境和歐盟的量化寬鬆等,而且不少那些國家還債務高企,可謂是為了維持增長幾乎用盡了一切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
各國落實承諾非易事
前述的那些國家往往屬於發達的大經濟體,它們的經濟狀况會影響到全球市場。同時,人們也容易生疑,若那些政策工具不足以令發達經濟體溫和復蘇的話,國際市場又會變成怎麼一個樣子。
低息環境令美國道瓊斯指數長年於高位上落,高企的資產價格支撐着它的實體經濟和整體經濟;但如果低息環境結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是令人關心的。那也是當前全球市場信心疲弱的原因;同時,那溫和復蘇也是脆弱的。因此,全球經濟溫和復蘇與市場波動是並存的現象。
有鑑於此,20個與會國就採取貨幣、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多種政策工具來維護和增進經濟復蘇取得了共識,亦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當然,「每家有一本難念的經」,各國落實承諾,並有效解決自身的經濟難題卻非易事。
增長放緩的結構性問題
這次在中國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從一些中方官員在G20會議前後的一些談話顯示,那G20公報反映了某些中國的經驗和觀點。
然而,當前中國經濟也有下行的壓力,與發達經濟體不同的是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會在6.5%至7%之間。相對世界各國年增長水平,那是一個不俗的表現。
但與前幾年相比,中國近年的增長放緩卻很明顯。一方面是前些時候強調的新常態,放緩是政策的使然;但那仍不足以消除人們對經濟放緩的疑慮。日前公布的中國2016年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那已是官方連續7個月公布的PMI指數低於50%的枯榮分界線,並創了逾3年新低,說明了中國製造業仍處於收縮,而中國卻又是世界的製造業大國。
在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增長放緩的結構性問題:在國內,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出現了產能過剩。它還面臨實際需求不足和庫存問題,從而需要克服通縮危機;而克服短期困難和維持長期平穩增長也存在着明顯的矛盾。
鑑於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而且全球增速也遠慢於中國的增長,因而以增加出口的方式來促進中國GDP增長會愈來愈困難。G20公報卻顯示了中國對國際經濟形勢的高度關注,因為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第一大貿易國。若世界經濟不好或出現貨幣戰爭,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就不容小覷了。而協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也會有利中國基礎設施或服務出口,所有這些都正是中國所關心的議題。
作者是資深香港評論員
上述公報並非協議,對與會各國並無約束力,卻是與會國間達成的共識。
近來,世界經濟正出現溫和復蘇;在不少國家裏,那應歸功於寬鬆的貨幣政策和財政赤字。例如當前日本的負利率、美國低息環境和歐盟的量化寬鬆等,而且不少那些國家還債務高企,可謂是為了維持增長幾乎用盡了一切貨幣和財政政策工具。
各國落實承諾非易事
前述的那些國家往往屬於發達的大經濟體,它們的經濟狀况會影響到全球市場。同時,人們也容易生疑,若那些政策工具不足以令發達經濟體溫和復蘇的話,國際市場又會變成怎麼一個樣子。
低息環境令美國道瓊斯指數長年於高位上落,高企的資產價格支撐着它的實體經濟和整體經濟;但如果低息環境結束,經濟增長的可持續性會是令人關心的。那也是當前全球市場信心疲弱的原因;同時,那溫和復蘇也是脆弱的。因此,全球經濟溫和復蘇與市場波動是並存的現象。
有鑑於此,20個與會國就採取貨幣、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多種政策工具來維護和增進經濟復蘇取得了共識,亦是合乎情理的事情。當然,「每家有一本難念的經」,各國落實承諾,並有效解決自身的經濟難題卻非易事。
增長放緩的結構性問題
這次在中國召開的G20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從一些中方官員在G20會議前後的一些談話顯示,那G20公報反映了某些中國的經驗和觀點。
然而,當前中國經濟也有下行的壓力,與發達經濟體不同的是中國今年經濟增長的目標會在6.5%至7%之間。相對世界各國年增長水平,那是一個不俗的表現。
但與前幾年相比,中國近年的增長放緩卻很明顯。一方面是前些時候強調的新常態,放緩是政策的使然;但那仍不足以消除人們對經濟放緩的疑慮。日前公布的中國2016年2月製造業採購經理指數(PMI)為49%,那已是官方連續7個月公布的PMI指數低於50%的枯榮分界線,並創了逾3年新低,說明了中國製造業仍處於收縮,而中國卻又是世界的製造業大國。
在另一方面,也應該看到增長放緩的結構性問題:在國內,以投資拉動經濟增長的中國出現了產能過剩。它還面臨實際需求不足和庫存問題,從而需要克服通縮危機;而克服短期困難和維持長期平穩增長也存在着明顯的矛盾。
鑑於全球經濟復蘇緩慢,而且全球增速也遠慢於中國的增長,因而以增加出口的方式來促進中國GDP增長會愈來愈困難。G20公報卻顯示了中國對國際經濟形勢的高度關注,因為中國不僅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也是第一大貿易國。若世界經濟不好或出現貨幣戰爭,對中國經濟的負面影響就不容小覷了。而協商基礎設施互聯互通聯盟倡議也會有利中國基礎設施或服務出口,所有這些都正是中國所關心的議題。
作者是資深香港評論員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