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問專家:孩子愛動手? 引導開口表達(2-8歲)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8日 06:35
2016年03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我有一個兩歲半兒子,正在念N班。他是獨生子,平日我和太太帶他到公園接觸其他小朋友時,已察覺到他不太喜歡和小朋友一起玩耍,只是不以為意。然後N班上了一個學期,老師便向我們說,兒子經常在學校打人,請我們好好教他。直至有一次,我和太太與朋友的孩子聚會,親眼見到他動手推撞朋友的孩子。我們已經及時勸止,但如何可以把他的行為糾正過來?


答:首先想問家長,兒子不愛和小朋友一起玩耍,那具體的情形是怎樣?因為「一起玩耍」在不同年齡階段有不同的定義,如兩歲左右的孩子,他們即使身處一大群人之中,其實也只是在做自己喜歡的事情,與人交流並不多。不過,若成人請他們做一些互動的動作,例如傳球給其他小朋友,他們若樂意做的話,問題並不大。但若他們連傳球也不願意,甚至因而發脾氣、對人不瞅不睬或無動於中,這便要多加注意,宜繼續留意孩子行為,決定是否需要尋求專家協助。


或因過於心急表達

小朋友有時候表達過於心急,可能會不自覺用手撥開他人,這種比較粗魯的行為在外人眼中就好像刻意推撞或打人一樣。若家長當時在場,應可感應到孩子即將會出現這種行為,在事情發生前,可先用說話把小朋友分隔開,如說﹕「小朋友,有事想說嗎?」或者說﹕「你想要什麼?告訴這個妹妹/哥哥吧!」教他在動手前,開口表達所想。這樣,不但可避免孩子的暴力行為出現,更可藉機教導及引導兩個小朋友如何處理衝突。當他們做得對,更可以讚賞他們﹕「你們懂得開口表達自己,做得很好!」令整件事情變得圓滿。


了解前因後果教導處理

如果爸媽在孩子動手時未及在他身邊,一般來說小朋友應在吵鬧或哭泣,這時先請大家冷靜下來,再看看誰願意先說出事情始末。除非有暴力傾向的小朋友喜歡以暴易暴,否則一般孩子都會願意說出因由,當然他們大都會把自己受委屈的一面說出來,不過家長不妨就此聽聽前因後果,對事而不對人地教導他們下次應如何處理,再關心一下小朋友的情緒,讓他知道父母是明白他的。


文﹕顏燕雯

資料來源﹕BB care護理總監及註冊護士林小慧

■歡迎讀者將問題電郵至happypama@mingpao.com,或傳真至2898 2537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