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用App度腳訂鞋 遙距落單 商科生跳出框框 鞋業個人化 電子化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7日 06:35
2016年03月07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個人化度身訂造(customization),可說是時下一大商業概念;隨着科技進步,商業門檻降低,針對個別客人口味特質設計產品及服務,變得比以往更容易。本地初創公司OnePersonalization「個人優製」,就是以3D掃描腳形、為客人度身訂造鞋履作賣點進軍市場。他們起初使用微軟的Kinect,後來改用iPad裝置。然而他們的理想目標是創立自家應用程式(App),最終可以讓客人自行拍攝腳部,再上傳至網店落單,足不出戶就可購得貼心的鞋款,預料這程式可在今年第四季實現。


OnePersonalization「個人優製」董事林邦源、業務拓展總監魏方翎表示,其實他們以往都未曾從事過造鞋的行業。成立這間公司,乃是源於中文大學Pre-Incubation Centre在2013年舉辦的一個創業培育計劃。當時,他們的團隊構思創業意念時,想到個人化是一個大趨勢,而3D掃描的技術亦愈來愈成熟。若將兩者結合在一起,不是可以替顧客度腳訂造最適合其腳形的鞋子嗎?


個人優製:要讓鞋去遷就人

「以往總是要人去遷就鞋。尤其是女士的高跟鞋,其腳跟部分的弧度很難那麼fit。以往穿新鞋出現『刮腳』,需要貼一些膠布,大家是當作正常。」


「這還未計算,有些人的雙腳大小或形狀是略有分別。」


林邦源和魏方翎表示,他們的構思就是要扭轉這個固有概念,改為由鞋去遷就人。况且,女士普遍都喜歡購買多對鞋,以作配襯。所以,他們深信,這門生意應該行得通。


由於他們最初對造鞋並沒什麼知識,恍如一張白紙,所以找上了理工大學紡織及製衣學系的一名教授,與對方簽下顧問合約。而該公司最初的一批鞋款設計,亦是來自那名教授的學生,以及他轉介的一名插畫師。此外,他們亦認識了本地一名資深鞋匠,由他的工場替該公司造鞋。


引入矽谷科技 以iPad掃描雙腳

2014年7月7日,該公司在荔枝角開設了一間位於9樓的樓上舖,正式開業做生意。初時,他們是使用微軟的Kinect來掃描顧客的雙腳。他們覺得,其準確度也可接受,但卻有一個缺點,就是Kinect本身有一條電線,當該公司的員工圍繞顧客轉一圈度腳時,會不太方便。


因此,他們不斷在網上搜尋,看看有沒有更方便的解決方案。結果,他們發現美國有家初創公司Occipital研發出一件稱為Structure Sensor的配件,將之加在iPad的鏡頭上,再配合軟件,就可作3D掃描器使用。於是,該公司便在2015年,向那家美國公司購入這配件(每件要4000多元),改為使用iPad為顧客掃描雙腳,直至現時。


不過,這裝置雖然無線,卻仍然有一個限制,就是顧客仍然需要親身到門市度腳。若顧客只是在該公司的網店落單,便無法達到「度腳訂造」的效果,失去最大的賣點。為此,他們又再構思,可否不使用Occipital的Structure Sensor,改為使用智能手機替腳部拍照,而又能達到相若的效果。


在那名理大教授的轉介下,該公司找上了生產力促進局自動化科技部高級顧問潘展樂。潘展樂研究過後,覺得該公司的想法並非不可行。他用了大約兩個月來進行初期的研發和驗證,證實這是行得通的。


根據潘展樂的研究,若要取得用來造鞋的關鍵數據,原來只需要用智能手機從上方、左方、右方、後方4個角度,向腳部分別拍攝最少一幅相片,即合共4幅相片就行。


按相片製3D模型 自行拍照落單

因為,這已經足以取得腳板的長度、闊度、厚度,以及腳踭位的弧度等資料。之後,再將這4幅相片上載至伺服器,在後者中產生腳部的3D模型。隨後在數據庫中選擇合適的「鞋楦」,給工場的鞋匠用來造鞋。因此,讓顧客自己用智能手機拍照,然後上載相片至網店落單訂造個人化的鞋子,而不用親身到門市度腳,是完全可行的。


但這樣拍照,不是只有形狀,而沒有尺寸大小嗎?潘展樂解釋,這個手機App有一些特別的設計,可以同時取得用戶的腳部尺寸數據。例如,它會限制了,手機離開腳部適當的距離,才能夠成功拍照。這便避免了拍攝距離不統一的問題。由於生產力促進局和該公司正在為這個手機App申請專利,有些細節兩者暫時不願透露太多。


自家App料第四季推出 吸外地客

林邦源、魏方翎和潘展樂表示,這個手機App仍然需要一些時間去編寫程式;而在正式推出之前,至少要先經過數十人試用。預料這個手機App將於今年第四季正式推出。屆時,該公司就可以藉網店開拓更多生意,包括承接香港以外顧客的訂單。至於這個手機App的知識產權,則由該公司和生產力促進局共同擁有。


明報記者 薛偉傑

攝影 黃志東

[薛偉傑 新經濟新天地]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