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高健:樓市加槓桿 才是真恐懼的開始長青網文章

2016年03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3月05日 06:35
2016年03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2016年僅兩個月,但樓市卻高潮迭起。


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1月京滬深三地房價按年大漲(見表);2月最後幾天,上海各區縣房地產交易所人滿為患;中介掛牌價日長夜大,好幾位朋友都哭訴遭遇賣家「撻訂」。即便是中央連續「降準降稅降首付」,也無法打消疑惑︰哪來那麼多有錢人,買房好像買菜?直到地產經紀公司「鏈家」遭上海有關部門調查的新聞被爆出,令人瞬間明白,卻陷入莫名的恐懼。


居民加槓桿 如火如荼

報道稱,官方要求「鏈家」下線金融產品、撤銷櫥窗廣告、停止獨家代理。後兩項並不新鮮,主因擾亂市場秩序,造成房價不斷上漲的氣氛,真正的麻煩是「金融產品」。


所謂金融產品,就是為購樓者提供資金支付樓價,以促成房屋交易。例如一套500萬元的單位,銀行要求兩成首期,即100萬元,買樓人資金不足便向中介借款50萬,自己只需支付50萬首期,相當於槓桿從5倍放大到10倍。


有消息指,目前「鏈家」的地產銷售成交額中,約三成源於其金融部門的推動。此外,「我愛我家」、「搜房網」等中介機構也提供類似業務。可見這場居民加槓桿是何等如火如荼。


記得2014年,筆者曾提及通過居民加槓桿的方式可緩解樓市低迷。到如今,嗅覺敏銳的民間資本介入,推動居民加槓桿,筆者卻並不贊同,原因是風險味道太濃。


先來看兩個例子。美國次貸危機最初源於大幅降低首期比例,甚至出現「負首期」,鼓勵根本沒有還貸能力者買樓,待到經濟環境波動、房價下跌,這批屋主只得斷供,不僅銀行收不回貸款,相關衍生品更是一片狼藉,風險如漣漪般層層擴大。去年中國股災,從時間點上看始於官方清查場外配資,及中介借錢給炒股者,為其加槓桿。清查開始後,配資資金倉皇而逃,股票應聲而跌,平倉消息頻頻爆出,股市一片哀鴻。


中介借錢給買樓者 藏巨大風險

類比來看,如今房產中介借錢給買樓者,表面看似「一個願打一個願捱」,實際卻潛藏巨大風險:一來,類似美國,讓財力不足者買貴價樓,埋下禍根;二來,過去筆者認為國內樓市風險較為可控,首付比例較高是主要原因之一,但若槓桿率大幅提高,一旦樓價回落明顯,斷供或會大面積出現;三來,銀行對中介借款事實多不知情,無法進行有效的風險評估和防控;第四,中介向買樓者提供的資金也是從民間募集而來,假設未來大面積斷供,怕也會遇上類似P2P(peer to peer)大面積「走佬」的鬧劇,令投資者血本無歸。


作者是內地資深傳媒人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