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本土派梁天琦在新界東補選異軍突起,得票雖然只排第三,但得票率達15%,按立法會比例代表制的議席分配,通常得8%至10%的票已可得一席位,如果維持新界東補選的成績,本土派可以獲選進入議會應無懸念。
本土派崛起,是否意味着香港政治勢力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本土派在新東補選雖然只得6萬多票,但他們有清晰的訴求,走的是一條與泛民和建制不同的路線,明顯地已經「自成一派」。在特區政府高調動員全力譴責本土派策動年初一街頭暴亂之後,他們仍然得到15%選民的支持,反映了本土派有一定的選民基礎,一旦有機會進入議會,就等於植入了特區的體制之內,可以進行長期合法鬥爭。
本土派和泛民及建制的不同,在於本土派否定《基本法》;所謂「抗爭無底線」,意思應是不受任何束縛,當然包括了《基本法》;泛民和建制的底線,則是在《基本法》框架之內爭取或抗爭。此外,本土派力主前途自決,爭取香港獨立,建制派對這兩點完全不會接受,泛民則是要求落實《基本法》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至今都沒有提出過全民自決和獨立。
政治主張自成一脈 真正第三勢力
路線以外,本土派組織跟泛民和建制完全沒有淵源,並不是「衍生」出來的中間派;以新東補選為例,黃成智曾是民主黨黨員,方國珊曾經跟自由黨關係密切,選民眼中,他們都跟原來泛民和建制兩大陣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並非真正第三勢力。很明顯,現在的本土派組織並沒有這個包袱。
香港原來的兩大派——泛民和建制之爭,早在中英談判開始之初,爭持焦點在「民主」和「拒共」,泛民對內要求加快民主步伐,對外則排拒「中央干預」;但即使對抗,泛民和建制最後都有一定共識,就是在《基本法》框架內進行抗爭。本土派則不同,它們的訴求是自決、獨立、去中國化,甚至不惜以暴力爭取。隨着本土派冒起,香港未來的政治角力,將會從「爭民主」轉移到建制和本土之爭。
港獨30年前已行不通
香港「自決獨立」的最好「時機」,應該在1980年代初中英談判,但由於英國很早就決定把香港交還中國,不搞非殖化式的「民族自決」,因此令「獨派」無法抬頭,泛民陣營中部分老將當年曾經想推動港人自決但最終放棄,他們對自決和港獨等議題並不陌生。本土意識和分離主義只一線之隔,本土派要明白,港獨在30多年前行不通,到現在更是死路一條。
[陳景祥 齊物論]
本土派崛起,是否意味着香港政治勢力出現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本土派在新東補選雖然只得6萬多票,但他們有清晰的訴求,走的是一條與泛民和建制不同的路線,明顯地已經「自成一派」。在特區政府高調動員全力譴責本土派策動年初一街頭暴亂之後,他們仍然得到15%選民的支持,反映了本土派有一定的選民基礎,一旦有機會進入議會,就等於植入了特區的體制之內,可以進行長期合法鬥爭。
本土派和泛民及建制的不同,在於本土派否定《基本法》;所謂「抗爭無底線」,意思應是不受任何束縛,當然包括了《基本法》;泛民和建制的底線,則是在《基本法》框架之內爭取或抗爭。此外,本土派力主前途自決,爭取香港獨立,建制派對這兩點完全不會接受,泛民則是要求落實《基本法》的高度自治、港人治港,至今都沒有提出過全民自決和獨立。
政治主張自成一脈 真正第三勢力
路線以外,本土派組織跟泛民和建制完全沒有淵源,並不是「衍生」出來的中間派;以新東補選為例,黃成智曾是民主黨黨員,方國珊曾經跟自由黨關係密切,選民眼中,他們都跟原來泛民和建制兩大陣營有千絲萬縷的關係,並非真正第三勢力。很明顯,現在的本土派組織並沒有這個包袱。
香港原來的兩大派——泛民和建制之爭,早在中英談判開始之初,爭持焦點在「民主」和「拒共」,泛民對內要求加快民主步伐,對外則排拒「中央干預」;但即使對抗,泛民和建制最後都有一定共識,就是在《基本法》框架內進行抗爭。本土派則不同,它們的訴求是自決、獨立、去中國化,甚至不惜以暴力爭取。隨着本土派冒起,香港未來的政治角力,將會從「爭民主」轉移到建制和本土之爭。
港獨30年前已行不通
香港「自決獨立」的最好「時機」,應該在1980年代初中英談判,但由於英國很早就決定把香港交還中國,不搞非殖化式的「民族自決」,因此令「獨派」無法抬頭,泛民陣營中部分老將當年曾經想推動港人自決但最終放棄,他們對自決和港獨等議題並不陌生。本土意識和分離主義只一線之隔,本土派要明白,港獨在30多年前行不通,到現在更是死路一條。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