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上星期,財政司長曾俊華剛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其中一個亮點是除繼續推出新一代零售通脹掛鈎債券(iBond)外,亦將發行「長者iBond」,即銀色債券(Silver Bond)。
曾俊華表示,推出這種針對長者的創新產品的原因是不少長者對穩定回報的投資產品有需求,更鼓勵業界開發這個潛力龐大的銀色市場,提供更多合適的產品。根據計劃構想,債券將以年滿65歲的香港居民為對象,於今明兩年發行銀色債券(Silver Bond),首批為三年期。
債券設特定對象 流動性不足
事實上,香港推出第一代通脹掛鈎債券以來,這種債券日益受港人注意及愈來愈受歡迎,不少人更視之為香港政府派發的一種福利。除了因為有政府保底的1%回報,更有隨通脹上升而回報增加的能力。
而銀色債券的保底回報更達到2%,比一般通脹掛鈎債券回報更吸引。不過,銀色債券的推出原打算令一眾長者受惠,是屬於好事,但事實上,長者對新式債券接受能力及認知能力令人質疑,未必有太多長者樂意認購。此外,此批債券主要對象為65歲以上長者,而這批人士根本在一般銀行及證券行開設投資戶口已經限制多多,除非是相當有經驗的年長投資者或富有長者及有專人打理,否則在香港持有投資戶口而且合資格的人士相信不多。
另一個問題是交易買賣的問題,如果持有銀色債券是有特定對象,則市場流動性已不足,而且一般基金公司及銀行按理亦不得持有,先天不足令債券發行已有相當多的顧慮,相信要政府慢慢研究才可以。
政府應趁機發展債券市場
筆者認為推出通脹掛鈎債券惠及本地居民固然是好事,不過隨着更多人接觸債券,政府應該做的是可以大大利用這些契機發展債券市場,令本港的債市更加成熟,吸引更多國家及企業來港發債,增加投資產品的種類。可惜部分港人急功近利,認購完債券後即沽出圖利,大多流入債券基金手中,達到不到債券普及的效果。
如果讀者有留意香港債券市場的話,除了債券基金,市面上可投資的債券種類其實很少,較熟悉的相信是人民幣點心債。而一般企業債券及政府債券認購額門檻高達數十萬或百萬元,並非一般小投資者可以參與。因此,在別無選擇下,往往只能透過買入門檻較低的債券基金作對冲風險及提供穩健回報。
香港股票市場及衍生工具市場的發展已相當成熟,但兩者均是較高風險的投資產品。作為一個完善的金融市場,當中所要完善的正正是債券市場這一個穩定的板塊。所以筆者寄望,政治在推出惠民措施的同時可以兼顧發展債市,令本港的債券板塊可以百花齊放;投資者亦有更多穩健回報的債券選擇。
(本文意見只供參考,東驥基金及東驥基金管理的基金組合,有可能持有文中提及的基金。)
東驥基金管理董事總經理
[龐寶林 債市情報]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