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樓市可分析的「餘地」不多,因為專家雲集,來自地產、銀行、學術、評論界的高手從不同角度剖析,任何涉及樓市的角度都有詳盡解說,資料和評論相當豐富。但儘管各方分析樓市依據的都是公開資料,但結論卻大相徑庭,尤其去年第四季經濟明顯轉差,美國加息在即,有部分銀行預測樓價會大跌三成,但也有認為樓價仍可微升……
恐變負資產 買家不會入市
看好看淡本屬正常,因為樓價上落不是純粹基於居住的供求關係,買家入市時其實都以一個投資者的心態去考慮,如果「看淡後市」,即使樓價已明顯回落、負擔能力提高,但買家反而會猶豫,因為擔心物業淪為負資產。最新一期開售的居屋沙田嘉順苑和元朗屏欣苑價格雖然吸引,對不少有意置業者是好消息,但在目前氣氛下,有些準買家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明對樓市前景擔心,不會倉卒入市!
樓市升,對未上車的市民來說是壞消息,但樓價向上造成的財富效應對本地和國際投資者卻是好消息;瑞信在2013年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指港人財富上升,主要是受惠於調查期間內地股市和佔香港財富五成的樓市上升;換句話說,港人財富的增長動力,很大程度是來自物業升值。
加息未必打擊樓市
美國加息,有人擔心會成為推跌樓市的元兇,然而加息不一定就會「冷卻」樓市,2005至2006年是本港加息期,港息合計共上調了11次,最優惠利率由5厘加至8厘,但樓價未見受壓,原因是期內經濟表現良好,置業需求大,樓價因而拾級而上。
本屆政府雖然表示會大量增加物業供應,從供求着手壓抑樓價,令市民有力上車;但是,增加樓宇供應必須有土地配合。本屆政府曾經公布未來 4 年(至2019 年)樓宇供應為 8.6 萬伙,但沒有公布2020年之後的土地供應計劃;如果土地仍然短缺,在2017至2018年供應高峰期過後,樓宇供應是否可保證有足夠土地配合?
回歸以來,董建華政府和曾蔭權政府都在房屋土地問題上弄得焦頭爛額,董「放」曾「收」,都因為力度過猛而激起重大民怨。本屆政府已經四面楚歌,在房策上不能再起火頭,為安全計,又怎會輕言撤銷樓市辣招?
[陳景祥 齊物論]
恐變負資產 買家不會入市
看好看淡本屬正常,因為樓價上落不是純粹基於居住的供求關係,買家入市時其實都以一個投資者的心態去考慮,如果「看淡後市」,即使樓價已明顯回落、負擔能力提高,但買家反而會猶豫,因為擔心物業淪為負資產。最新一期開售的居屋沙田嘉順苑和元朗屏欣苑價格雖然吸引,對不少有意置業者是好消息,但在目前氣氛下,有些準買家接受媒體訪問時就表明對樓市前景擔心,不會倉卒入市!
樓市升,對未上車的市民來說是壞消息,但樓價向上造成的財富效應對本地和國際投資者卻是好消息;瑞信在2013年發表的「全球財富報告」指港人財富上升,主要是受惠於調查期間內地股市和佔香港財富五成的樓市上升;換句話說,港人財富的增長動力,很大程度是來自物業升值。
加息未必打擊樓市
美國加息,有人擔心會成為推跌樓市的元兇,然而加息不一定就會「冷卻」樓市,2005至2006年是本港加息期,港息合計共上調了11次,最優惠利率由5厘加至8厘,但樓價未見受壓,原因是期內經濟表現良好,置業需求大,樓價因而拾級而上。
本屆政府雖然表示會大量增加物業供應,從供求着手壓抑樓價,令市民有力上車;但是,增加樓宇供應必須有土地配合。本屆政府曾經公布未來 4 年(至2019 年)樓宇供應為 8.6 萬伙,但沒有公布2020年之後的土地供應計劃;如果土地仍然短缺,在2017至2018年供應高峰期過後,樓宇供應是否可保證有足夠土地配合?
回歸以來,董建華政府和曾蔭權政府都在房屋土地問題上弄得焦頭爛額,董「放」曾「收」,都因為力度過猛而激起重大民怨。本屆政府已經四面楚歌,在房策上不能再起火頭,為安全計,又怎會輕言撤銷樓市辣招?
[陳景祥 齊物論]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