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問﹕大兒子今年9歲,就讀小學四年級。二女只有3個月大。丈夫想哥哥明年到英國念寄宿學校,讓他趁年紀小打好英文基礎,再回香港升中學。兒子也有興趣出外讀書,但我擔心他年紀尚小,會不習慣寄宿生活,又或被其他同學欺凌;加上女兒這麼年幼,我怕哥哥離開香港後,她將來會認不出哥哥,令兄妹關係不好。請問這個年紀的孩子適合出外留學嗎?經常轉換學習環境,又會否影響他的心理發展?我又應該以什麼準則去判斷孩子是否適合海外升學呢?
答﹕
孩子是否適合出外留學,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會否影響其心理發展,其實要視乎個別情况而定,與年齡並無直接關係。然而家長可從以下方向考慮: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9歲孩童正處於建立能力感(Competency)的階段。若小朋友要出外讀書,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失去了朋友、教師及家人的支援,這個挑戰有利他建立能力感嗎?至於他能否克服這個重大挑戰,便要視乎他的智商、情緒調節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生活技能及脾性(例如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這些都要靠家長平日多觀察小朋友而作出評估,亦建議同時諮詢學校教師的意見。教師每天接觸大量學童,較擅於比較同齡孩子的能力,作出更客觀的分析。
宜評估情智社交能力
另一方面,雖然兒子表示有興趣,但年紀尚小的他未必真正了解實際情况。家長不妨考慮先帶孩子到當地寄宿學校參觀,讓他知道出外讀書是怎麼一回事,再給予他決定權。若這個決定是孩子有份參與,相信他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克服挑戰,亦會提升成功克服的機會。
此外,若家長期望兒子兩年後回港升學,建議家長先了解當地的教育制度能否銜接香港的中學課程,萬一不能銜接,家長需要有後備計劃(Back-up Plans)。與孩子商討後,若家長最終決定讓他一年後出外升學,可以善用這一年的時間裝備他的生活技能,讓他身心作好準備,增加成功適應的機會率。
12歲前培養親子關係黃金期
最後,兄妹間的感情與外國留學未必有直接關係,關鍵是父母的處理方法。父母可鼓勵兄妹善用科技多作溝通,也讓哥哥每次回港時與妹妹多點互動,相信有助他們維繫感情,保持良好的兄妹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父母特別看重對孩子在學術上的栽培,學習英語固然重要,然而孩子12歲前,正是與父母相處的黃金時間,此乃培養親子感情的重要階段,加上兄弟姊妹間的相處亦包含着重要的學習元素,像學習分享、社交和溝通技巧等,建議家長從中作出適當的取捨。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
答﹕
孩子是否適合出外留學,以及學習環境的改變會否影響其心理發展,其實要視乎個別情况而定,與年齡並無直接關係。然而家長可從以下方向考慮:
根據著名心理學家艾里克森(Erik Erikson)提出的心理社會發展論,9歲孩童正處於建立能力感(Competency)的階段。若小朋友要出外讀書,在一個完全陌生的環境下,失去了朋友、教師及家人的支援,這個挑戰有利他建立能力感嗎?至於他能否克服這個重大挑戰,便要視乎他的智商、情緒調節能力、社交能力、自理能力、生活技能及脾性(例如他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等等。這些都要靠家長平日多觀察小朋友而作出評估,亦建議同時諮詢學校教師的意見。教師每天接觸大量學童,較擅於比較同齡孩子的能力,作出更客觀的分析。
宜評估情智社交能力
另一方面,雖然兒子表示有興趣,但年紀尚小的他未必真正了解實際情况。家長不妨考慮先帶孩子到當地寄宿學校參觀,讓他知道出外讀書是怎麼一回事,再給予他決定權。若這個決定是孩子有份參與,相信他會有更大的動力去克服挑戰,亦會提升成功克服的機會。
此外,若家長期望兒子兩年後回港升學,建議家長先了解當地的教育制度能否銜接香港的中學課程,萬一不能銜接,家長需要有後備計劃(Back-up Plans)。與孩子商討後,若家長最終決定讓他一年後出外升學,可以善用這一年的時間裝備他的生活技能,讓他身心作好準備,增加成功適應的機會率。
12歲前培養親子關係黃金期
最後,兄妹間的感情與外國留學未必有直接關係,關鍵是父母的處理方法。父母可鼓勵兄妹善用科技多作溝通,也讓哥哥每次回港時與妹妹多點互動,相信有助他們維繫感情,保持良好的兄妹關係。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人的文化中,父母特別看重對孩子在學術上的栽培,學習英語固然重要,然而孩子12歲前,正是與父母相處的黃金時間,此乃培養親子感情的重要階段,加上兄弟姊妹間的相處亦包含着重要的學習元素,像學習分享、社交和溝通技巧等,建議家長從中作出適當的取捨。
資料提供﹕協康會教育心理學家羅婉萍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