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樓市調整剛開始 「減辣」言之尚早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9日 06:35
2016年02月1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樓市狂飈不再,樓價開始下調,地產業界,包括發展商與地產代理都響起要求政府撤減所謂「辣招」的聲音。不過,從外圍因素和審視本港樓市相關情况,「減辣」言之尚早。另外,今次樓市調整是一個契機,若政府堅定維持穩定供應和規劃開拓土地,則有望長遠塑造整體穩定健康發展的樓市,使市民不再受居住問題的困擾和折磨。


樓價脫離負擔能力

低息或釀游資反撲

按坊間樓價指數顯示,去年9月樓市處於高峰,由第四季開始調整。據反映二手樓價的中原領先CCL指數,樓價迄今由高位下調約一成,重返2015年初的水平。至於本月4日,差餉物業估價署公布的數據,顯示樓價由去年10月起持續下調3個月,跌幅約7%。無論是民間和官方數字,都說明樓價下跌,而且持續下跌成為趨勢。不過,迄今跌幅與過去數年樓價以倍數幅度飈升比較,實屬輕微。


另外,研究機構Demographia近期發表的2016年國際房屋支付能力調查報告,截至2015年第三季,本港樓價在全球87個主要城市中排名最高。樓價中位數達本港家庭收入的19倍,使香港成為「全球樓價最難以承擔的城市」;本港無殼一族置業難,從這個數字完全反映出來。這項研究的歷史數據,顯示本港樓價負擔能力持續惡化,2013年中位數倍數為14.9年,2014年增至17年,到去年的19年,反映樓價持續遠遠超過家庭收入的負擔能力。


一個地方,即使樓價高,設若居民都賺取高收入,負擔高樓價綽綽有餘,則樓價再高也不是問題。可以說,家庭收入與供樓負擔比率,最能反映樓價是否處於相對合理水平。去年第三季本港供樓負擔比率約佔家庭收入64%,即是一個家庭若需要供樓,要耗掉三分二收入,較1995至2014年20年間的平均數46%,高出18個百分點。這些數字,顯示家庭收入遠遠未能追上樓價升幅,樓價脫離了家庭收入的可承受能力;在炒家離場,樓市成為用家市場之後,樓價必然要下調,因為停留在高價,用家根本買不起。


除了本港的樓市特定因素,還有利率走勢值得注意。過去幾年樓價瘋狂飈升,就與超低利率有關。去年12月,美國聯儲局9年來首次加息之後,本港因為資金充盈並未跟隨,而這次加息之後,美國經濟數據強差人意,強勢美元牽動的環球金融動盪,使聯儲局就今年會否持續加息,取態變得猶豫。即是說,美國息口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有可能維持在偏低水平,若利率影響樓市的規律不變,則本港樓市會否因而出現轉折,是值得留意的發展。


綜合樓市現狀,樓價雖然開始下調,但是仍然遠遠超逾一般置業人士的購買能力。而美國經濟景况可能使聯儲局調整加息步伐,歐洲、日本已經實施負利率,內地經濟放緩,以寬鬆貨幣政策催谷經濟也是意料之內。因此,未來可能會出現另一波游資充斥、熱錢氾濫的情况,說不定會再短暫地「激活」樓市。此外,現在房屋供應雖然穩定增加,總體仍屬供不應求,為防樓市有反覆,政府目的在遏制需求、打壓炒賣的「辣招」,現階段仍有必要實施,絕非放寬之理。


當然,要汲取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之後,樓市過度調整而衝擊經濟的教訓,政府須密切監察樓市情况,結合內外因素全盤因應,絕不能「一本通書睇到老」,以免重蹈當年的覆轍。另外,過去幾年,樓市扭曲、樓價飈升,除了超低利率因素,也與政府將近10年沒有開拓土地有關,以致供應出現嚴重斷層。


堅持拓土地增供應

構建長遠健康樓市

現屆政府規劃開拓土地,持續穩定供應的政策,無論樓市狀况如何,都應該堅持,不能再搞停建居屋和由地產商主導土地供應的勾地政策。樓市調整是一個契機,給予政府更大空間理順供求平衡,政府要好好把握。特別是開拓土地儲備,只有政府掌握足夠土地資源,才可以主導房地產市場發展;也只有房屋供應持續穩定,整體樓市才有望健康發展。香港經濟能否走出樓市暴起暴跌的病態循環,端視政府在今次樓市調整期的努力。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