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暴亂升級 港局大變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1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15日 06:35
2016年02月15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1949年後香港發生過兩次大規模暴動,一次是1956年10月10日爆發的「雙十暴動」,事件持續了一個多月,總共造成60人死,300多人傷,超過1000人被捕。暴動過後,時任港督葛量洪在1956年12月23日向倫敦殖民地部呈交《九龍及荃灣暴動報告書》,詳細分析了暴動的原因。


第二次是「六七暴動」,事緣於1967年5月新蒲崗人造花廠勞資糾紛,迅即蔓延演變成大規模示威及街頭抗爭,事件持續一年多,總共造成51人死,數千人受傷;這場暴動過後,港英政府在房屋、青年、交通政策等各方面進行改革,亦促成了1974年成立廉政公署。


兩場暴動 促港英政府改革

這兩場名副其實的暴動之所以能持續一段長時間,原因都是背後有強大的政治力量作後盾,從組織、策劃、支援等各方面介入,令暴動無法在短時間內結束。雙十暴動的《報告書》指事件是因黑社會試圖擾亂秩序以遂其犯罪目的,然而真正的「幕後黑手」跟國民黨有千絲萬縷關係已是公開秘密,只是報告書刻意迴避不提。至於六七暴動直接由內地支持並發號施令,更有文獻可稽。可以說,沒有國共兩黨參與這兩場暴動,它不可能導致如斯嚴重結果。


「定性」分離主義 管治策略將變

相比之下,被「定性」為暴亂的大年初一衝突,除非能找出背後有政治勢力插手,事態發展下去能釀成更大規模衝突的機會不高。不過,經外交部定性為「本土激進分離組織」後,暴亂參與者已成為分離主義分子,在中國內地,這是涉及國家安全而非普通刑事罪,性質嚴重得多。


內地的定性,到底會否影響香港處理示威者的手法?2014年7月1日公布的《一國兩制在香港特別行政區的實踐》白皮書,就有評論指其中一個目的是要警惕「港獨分離勢力」;外交部的「定性」與國務院白皮書「一脈相承」,矛頭指向「分離勢力」,相信特區政府在處理這次暴亂時,必會相應提升打壓的力度。


本土派以暴力升級作抗爭手段,內地則以強硬姿態及「定性升級」作回應,到底這種對峙會造成什麼影響?

大年初一的抗爭被定性為暴亂及分離主義,往後香港的管治策略必有變化。不少朋友對港局既擔憂但又看不通,香港何去何從,成為了很多人心中一大疑問。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