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很多品牌喜歡舉行歷史展覽,以肯定自身的功架,可有時單一品牌的展品容易令人看得盲目疲勞,而不能真正了解各展品背後的故事和跟其時代背景的連繫。早前在SIHH表展期間,抽空到日內瓦鮑氏東方藝術館舉辦的「夢徊亞洲」特展,將不同年代的東方藝術跟卡地亞典藏並列展出,倒能顯示出卡地亞歷年作品的廣度和深度。
今時今日提起卡地亞,最多人想起的是它的腕表和珠寶,但其實品牌成立以來,也有不少有趣的精緻日用品。此次展覽以對照比較的形式,展出卡地亞典藏的160多件作品,以及百餘件來自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展覽由漢學專家Estelle Niklès van Osselt策展,揭示卡地亞與亞洲文化的關聯,為大家提供一個獨特視角,去了解卡地亞設計背後的靈感來源。而品牌跟鮑氏東方藝術館的典藏,也像品牌傳人Louis Cartier及鮑氏東方藝術館收藏家Alfred Baur的跨越時空的對話。
一起回到卡地亞靈感之源
在19世紀到20世紀時,來自中國或日本「奇珍」流傳到西方,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物件有細緻的裝飾,以種類繁多的材質製成,在西方掀起一股亞洲熱,進而對歐洲的圖像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東方文化亦深深影響卡地亞創辦人Alfred Cartier和他的三個兒子Louis、Pierre和Jacques,以及收藏家Alfred Baur。策展人Estelle Niklès van Osselt便想到將卡地亞的珠寶和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進行對照,揭示品牌珠寶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東西典藏並列 講述品牌故事
卡地亞在1847年在巴黎成立,一直獲得歐洲王室、貴族及全球精英階層的青睞。除了珠寶,設計出品的也包括日用珍品,包括鐘表、裝飾配件、辦公室用品和煙具等。幾位家族傳人對旅行、考古學或所有來自異域的事物同樣熱愛,於是也經常將俄羅斯、埃及、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的文化元素引入到設計之中,而「夢徊亞洲」特展展出的,正是卡地亞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館長錫蘭起家 偏愛東方珍品
而同一時期,19世紀的瑞士,則正值社會動盪期,於是不少人離鄉別井,前往美洲和亞洲,尋求更為美好的前景。在此時代背景下,Alfred Baur在1884年來到錫蘭皇家殖民地(即今日的斯里蘭卡),被島上的生活和風情吸引,他在當地從事進出口貿易工作,他收購種植地製造肥料致富,22年後才回到瑞士。雖然離開亞洲,Baur卻無法抗拒亞洲魅力,於是開始收藏東方的物品。起初他感興趣的是世界博覽會內各展覽館的流行物品,比如薩摩黃金琺瑯彩瓷、刀飾、木雕、象牙或青銅雕刻、浮世繪、日本根付與漆器、寶石、彩色景泰藍,還有中國鼻煙壺等,他偏愛那些易於收藏在櫥櫃裏的小物件。Baur與妻子在1923至24年間重臨亞洲,從可倫坡(Colombo)出發,前往印度、中國、韓國與日本旅行。他開始將挑選最精美的物品才作收藏。後來他成立了基金會保管自己的收藏,並在日內瓦成立鮑氏東方藝術館。
這次的展品中,有卡地亞以寶石、鑲鑽及珍稀材質製作的各種造型珍品,例如寶塔與涼亭、珍珠似的月光、閃耀的鳳凰與玉龍,都是出自舊時西方對東方的描繪和幻想;對照鮑氏東方藝術館內收藏的來自東方的御用瓷器、撒以貴重金屬的漆器、刺繡絲綢、玉器、彩色琺瑯、根付、劍飾及浮世繪等,正像兩者史無前例的隔空對話。將兩者並列,能使人更加理解20世紀初歐洲接受與同化亞洲藝術的情况,不同的形狀、圖案和質料如何互相混合,變出多樣的設計靈感。
文﹕Tung Cheung
圖﹕品牌提供、Fondation Baur
編輯﹕甄健華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今時今日提起卡地亞,最多人想起的是它的腕表和珠寶,但其實品牌成立以來,也有不少有趣的精緻日用品。此次展覽以對照比較的形式,展出卡地亞典藏的160多件作品,以及百餘件來自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展覽由漢學專家Estelle Niklès van Osselt策展,揭示卡地亞與亞洲文化的關聯,為大家提供一個獨特視角,去了解卡地亞設計背後的靈感來源。而品牌跟鮑氏東方藝術館的典藏,也像品牌傳人Louis Cartier及鮑氏東方藝術館收藏家Alfred Baur的跨越時空的對話。
一起回到卡地亞靈感之源
在19世紀到20世紀時,來自中國或日本「奇珍」流傳到西方,這些充滿異國風情的物件有細緻的裝飾,以種類繁多的材質製成,在西方掀起一股亞洲熱,進而對歐洲的圖像藝術產生了深遠影響。東方文化亦深深影響卡地亞創辦人Alfred Cartier和他的三個兒子Louis、Pierre和Jacques,以及收藏家Alfred Baur。策展人Estelle Niklès van Osselt便想到將卡地亞的珠寶和鮑氏東方藝術館的收藏進行對照,揭示品牌珠寶背後鮮為人知的歷史與文化背景。
東西典藏並列 講述品牌故事
卡地亞在1847年在巴黎成立,一直獲得歐洲王室、貴族及全球精英階層的青睞。除了珠寶,設計出品的也包括日用珍品,包括鐘表、裝飾配件、辦公室用品和煙具等。幾位家族傳人對旅行、考古學或所有來自異域的事物同樣熱愛,於是也經常將俄羅斯、埃及、波斯、印度以及遠東的文化元素引入到設計之中,而「夢徊亞洲」特展展出的,正是卡地亞在這個時期的代表作。
館長錫蘭起家 偏愛東方珍品
而同一時期,19世紀的瑞士,則正值社會動盪期,於是不少人離鄉別井,前往美洲和亞洲,尋求更為美好的前景。在此時代背景下,Alfred Baur在1884年來到錫蘭皇家殖民地(即今日的斯里蘭卡),被島上的生活和風情吸引,他在當地從事進出口貿易工作,他收購種植地製造肥料致富,22年後才回到瑞士。雖然離開亞洲,Baur卻無法抗拒亞洲魅力,於是開始收藏東方的物品。起初他感興趣的是世界博覽會內各展覽館的流行物品,比如薩摩黃金琺瑯彩瓷、刀飾、木雕、象牙或青銅雕刻、浮世繪、日本根付與漆器、寶石、彩色景泰藍,還有中國鼻煙壺等,他偏愛那些易於收藏在櫥櫃裏的小物件。Baur與妻子在1923至24年間重臨亞洲,從可倫坡(Colombo)出發,前往印度、中國、韓國與日本旅行。他開始將挑選最精美的物品才作收藏。後來他成立了基金會保管自己的收藏,並在日內瓦成立鮑氏東方藝術館。
這次的展品中,有卡地亞以寶石、鑲鑽及珍稀材質製作的各種造型珍品,例如寶塔與涼亭、珍珠似的月光、閃耀的鳳凰與玉龍,都是出自舊時西方對東方的描繪和幻想;對照鮑氏東方藝術館內收藏的來自東方的御用瓷器、撒以貴重金屬的漆器、刺繡絲綢、玉器、彩色琺瑯、根付、劍飾及浮世繪等,正像兩者史無前例的隔空對話。將兩者並列,能使人更加理解20世紀初歐洲接受與同化亞洲藝術的情况,不同的形狀、圖案和質料如何互相混合,變出多樣的設計靈感。
文﹕Tung Cheung
圖﹕品牌提供、Fondation Baur
編輯﹕甄健華
電郵﹕lifestyle@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