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亞視員工到昨日年廿七,仍然就12月和1月份的薪金與公司周旋,結果是公司未兌現承諾,員工領不到薪金。急景殘年,從打工仔的角度,亞視員工的遭遇值得同情。近年,亞視欠薪可說司空見慣,迹象顯示近期有惡化之勢,現在連過年都發不出薪水,加上近日據云有不少員工離職,包括多名副總裁級高層人員申請自動遣散,亞視是否仍然可以營運下去,似乎到了最後關頭;政府必須密切監察事態發展,確保亞視使用的大氣電波不會發生損害公衆利益的事情。
亞視欠薪兩個月
員工景况情何以堪
亞視目前的情况,若按常理較難解釋。去年4月,政府公布不與亞視續牌,最多只能到今年4月1日就要結束廣播,按一般理解,這樣的機構很難再謀發展,正常情况應該逐步結束,做到善始善終已經很不錯了。不過,亞視大股東的股權,去年9月易手,即是在「生命倒數」的情况下,仍然有人投資亞視;本來投資者願意逆水行舟,或許獨具慧眼,看到商機,只是無論投資者有什麼盤算,首要維持亞視按法例的規定營運下去,否則都是空想空談。現在亞視距離結束廣播還有不到兩個月,被拖員工薪金兩個月,這種情况隨時可能導致員工星散,不夠人手維持廣播運作的局面。
新投資者約半年前才入主亞視,據當時透露投資交易最少5億元以上,投資者理應做過市場調查研究,心目中有發展藍圖,才會投入巨額資金,只是半年下來,看不到亞視有什麼轉變,依舊是不斷重播倉底劇集和節目而已。據知,新投資者只交付了約一成訂金,其後未按進度付款,交易迄今未完成交割,相信亞視拖欠薪金惡化與此有關;交易出現變數,亞視前景就難以預測了。
今年是亞視營運第58年,過去30多年,幾經易主,收視長期不振,持續虧蝕,特別是近年接手投資亞視的人,多與內地關係密切甚或是內地人士,他們為什麼投資亞視?現在回顧審視,很難說得出箇所以然。事實上,他們都花了巨資,讓亞視持續營運到現在,不過,亞視收視率已經低到連在統計上都無意義,則這些投資者花了錢所為何事?很難理解。亞視佔用珍貴的大氣電波,未能發揮最大效用為公衆服務,則是社會的無形損失了。
本港免費電視,擁有牌照又在廣播的只有亞視和無綫電視,這是寡頭壟斷,本來應當奇貨可居,只因為亞視不爭氣,才讓無綫一枝獨秀。不過,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亞視在本港免費電視佔二分之一的事實,不乏可操作空間,擁有這樣一個牌照,肯定有風險,投資者或許認為只要操作得宜,仍然有一定商機。因此,問題就來了,設若投資者以做買賣心態體待亞視,並非入主後籌劃搞創意、做好節目,則亞視股權易手只是一宗買賣,如此而已,與電視台的營運沒有多大關係。設若電視牌照淪為炒賣甚至倒賣工具,則其前景不可能樂觀。
投資者繞控電視台
政府應修例堵漏洞
電視台受法例規管,節目若出現粗鄙語言,都要受罰;另外,法例對電視台股東、董事變動,規定嚴格,只能是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控制電視台。諸如此類規定,反映政府對電視台這類戰略產業的重視。不過,近年內地人士或資金買入亞視股權之後,透過「代理人」控制亞視,這是鑽法例空子,使電視台須由香港永久居民控制的規定,形同具文。這種權力結構對電視台營運的影響,姑且不論,其偏離法例原意則十分明顯,政府要從制度上堵塞這個漏洞。
亞視今次連過年都未能給員工發薪金,反映其財政景况極其嚴峻,不過,迄今並無所謂投資者公開向員工及社會交代,而去年9月股權買賣的交割尚未完成,則目前亞視到底由誰擁有和管控?經過前任執行董事因為亞視欠薪被控罪成罰款之後,相信其他人都會規避法律責任,因此,有員工說現在亞視儼如無人駕駛,說明它處於不正常景况。由於亞視佔用大氣電波,而其內部管控或許不足,則如何確保亞視若持續廣播,其大氣電波的使用恪守符合公衆利益,是政府需要即時應對和處理的問題。亞視畢竟持續廣播了將近一甲子,它苟延殘喘多年,在社會上凝聚成一股無形的鬱結,隨着它廣播時日的倒數,社會將有望迎來新的廣播生態,只希望亞視在餘下歲月,不要出亂子,避免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亞視欠薪兩個月
員工景况情何以堪
亞視目前的情况,若按常理較難解釋。去年4月,政府公布不與亞視續牌,最多只能到今年4月1日就要結束廣播,按一般理解,這樣的機構很難再謀發展,正常情况應該逐步結束,做到善始善終已經很不錯了。不過,亞視大股東的股權,去年9月易手,即是在「生命倒數」的情况下,仍然有人投資亞視;本來投資者願意逆水行舟,或許獨具慧眼,看到商機,只是無論投資者有什麼盤算,首要維持亞視按法例的規定營運下去,否則都是空想空談。現在亞視距離結束廣播還有不到兩個月,被拖員工薪金兩個月,這種情况隨時可能導致員工星散,不夠人手維持廣播運作的局面。
新投資者約半年前才入主亞視,據當時透露投資交易最少5億元以上,投資者理應做過市場調查研究,心目中有發展藍圖,才會投入巨額資金,只是半年下來,看不到亞視有什麼轉變,依舊是不斷重播倉底劇集和節目而已。據知,新投資者只交付了約一成訂金,其後未按進度付款,交易迄今未完成交割,相信亞視拖欠薪金惡化與此有關;交易出現變數,亞視前景就難以預測了。
今年是亞視營運第58年,過去30多年,幾經易主,收視長期不振,持續虧蝕,特別是近年接手投資亞視的人,多與內地關係密切甚或是內地人士,他們為什麼投資亞視?現在回顧審視,很難說得出箇所以然。事實上,他們都花了巨資,讓亞視持續營運到現在,不過,亞視收視率已經低到連在統計上都無意義,則這些投資者花了錢所為何事?很難理解。亞視佔用珍貴的大氣電波,未能發揮最大效用為公衆服務,則是社會的無形損失了。
本港免費電視,擁有牌照又在廣播的只有亞視和無綫電視,這是寡頭壟斷,本來應當奇貨可居,只因為亞視不爭氣,才讓無綫一枝獨秀。不過,對於一些投資者而言,亞視在本港免費電視佔二分之一的事實,不乏可操作空間,擁有這樣一個牌照,肯定有風險,投資者或許認為只要操作得宜,仍然有一定商機。因此,問題就來了,設若投資者以做買賣心態體待亞視,並非入主後籌劃搞創意、做好節目,則亞視股權易手只是一宗買賣,如此而已,與電視台的營運沒有多大關係。設若電視牌照淪為炒賣甚至倒賣工具,則其前景不可能樂觀。
投資者繞控電視台
政府應修例堵漏洞
電視台受法例規管,節目若出現粗鄙語言,都要受罰;另外,法例對電視台股東、董事變動,規定嚴格,只能是香港永久居民才可以控制電視台。諸如此類規定,反映政府對電視台這類戰略產業的重視。不過,近年內地人士或資金買入亞視股權之後,透過「代理人」控制亞視,這是鑽法例空子,使電視台須由香港永久居民控制的規定,形同具文。這種權力結構對電視台營運的影響,姑且不論,其偏離法例原意則十分明顯,政府要從制度上堵塞這個漏洞。
亞視今次連過年都未能給員工發薪金,反映其財政景况極其嚴峻,不過,迄今並無所謂投資者公開向員工及社會交代,而去年9月股權買賣的交割尚未完成,則目前亞視到底由誰擁有和管控?經過前任執行董事因為亞視欠薪被控罪成罰款之後,相信其他人都會規避法律責任,因此,有員工說現在亞視儼如無人駕駛,說明它處於不正常景况。由於亞視佔用大氣電波,而其內部管控或許不足,則如何確保亞視若持續廣播,其大氣電波的使用恪守符合公衆利益,是政府需要即時應對和處理的問題。亞視畢竟持續廣播了將近一甲子,它苟延殘喘多年,在社會上凝聚成一股無形的鬱結,隨着它廣播時日的倒數,社會將有望迎來新的廣播生態,只希望亞視在餘下歲月,不要出亂子,避免為社會帶來負面影響。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