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莊永燦:大橋是公共設施 並非資產長青網文章

2016年02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2月06日 06:35
2016年02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黎廣德先生2月2日在《明報》撰文,標題是〈港珠澳大橋:永遠的負資產〉,他質疑「港珠澳大橋為何而建和為誰而建,早已成為令權貴尷尬的真相」。他又說「中港財團全部臨陣退縮,因為他們深知這是一盤深不見底的蝕本生意。結果三地政府騎虎難下,大橋全部由政府出資和擔保融資,等於市民大眾承受全盤風險,公眾利益淪為權貴角力的犧牲品」。


國家的中央政府並非視港珠澳大橋為「一盤生意」,也沒有把大橋視為一項「資產」,大橋是一項公共設施。


1982年鄧小平主任決定1997年香港回歸國家時,實行「一國兩制」,他沒有視香港為「一盤生意」。他是政治家,並非商人,他以整個國家民族利益為大前提,並非視國家可透過香港賺多少錢為目標。


後來,鄧主任發展深圳,也非從生意利益角度思考。他考慮的是國家整體發展大計。經過30年,深圳的發展,成功得出人意表。


建設一座城市(例如香港、深圳),或建設一條貫通3座城市(香港、珠海和澳門)的大橋(例如港珠澳大橋),是政治家魄力的表現,並非財團或工程師的視野所達至的境界。


三地交流產生的利益難量化

香港、澳門和珠海3座城市在國土的南端,均非荒蕪之地,以一條跨海大橋(讓車輛可以不受船運航期所限制,以陸路運輸方式把人和物輸送往還)把3個富庶之都,聚居千萬人口之區域貫通,從而增加三地的政經、商貿、旅遊和文化交往,令三地人民交流頻繁,這是一項偉大的工程,怎能以「一項負資產」,或「一宗蝕本生意」視之?大橋他日落成,縱使橋面通車所收的路費未能抵償龐大的大橋建造成本,但三地交流所產生的經濟效益及無形利益,實在難以量化。


况且,香港北鄰深圳、珠海北鄰中山,港珠澳大橋最終惠及五大城市,甚至帶旺廣州、廣西一帶。大家不可忽視,5個城市聚居人口高達2000萬。


除了港珠澳大橋外,珠三角一帶更有3項交通設施正在同步建造,互相配合,它們是:

(1)廣珠城軌:2012年12月已全線通車,由珠海拱北到達廣州,只花半小時;

(2)深中通道:中山中山港和深圳前海正準備興建大橋,連接兩個城市,橫跨珠江口。2021年建成後,半小時車行便可以把兩地貫通;


(3)東部快線:中山城區與「深中通道」連接,2014年底已建成,已通車。


上述整個交通網絡,一環扣一環,促進國土南端一帶進一步經濟繁榮。


港珠澳大橋不獲中港財團投資,並不表示它無投資價值。商人短視,政治家看得遠大,才是分野之處。中央政府全力支持大橋的興建,香港理應感謝中央。大橋為誰而建?當然是為人民!大橋令權貴尷尬嗎?偉大的公共設施,令國家驕傲,五大城市直接受惠,沒有人會為偉大建設而感到尷尬!


作者是律師、油尖旺區議員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