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個月26日港大再次發生暴力衝擊事件,令很多已為人父母的校友感到痛心。早在去年衝擊事件,便有子女曾在港大就讀的友人告訴我,慨嘆十分慶幸自己孩子早在幾年前便已畢業,沒有趕上港大的「多事之秋」。想不到言猶在耳,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我是90年代的港大校友,一直關注着母校最近發生的一系列事件。大學不僅是學知識的地方,更是學習將來步入社會為人處世之道,培養品德修養的地方。年輕人思想較激,大家都可以明白,但放棄了品德的底線,則是公眾不能接受。
筆者在港大求學期間,香港大學是本地以至國際上著名的學府。國際認可的不僅是其卓越的科研及學術水平,更是對學生的品格培養與價值觀的熏陶。但是近年來,港大在國際上的排名不斷下降,予人印象只孕育激進思維,學生變得有理冇理,都要衝擊。看着在電視上高舉着「捍衛學術自由」的幌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衝擊校委會大門,真的令人傷心。原來,李國章與港大校委本已在當晚8點答應會見學生,但部分學生仍然採取衝擊包圍手段,在公眾看來是食了「詐糊」,亦間接使各方為會面作出的努力功虧一簣;連在上次學生衝擊事件後,第一個出來說不會懲罰學生的港大校長馬斐森也不得不痛心地指摘學生的行動令他與一眾校委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指摘這些行為嚴重影響校譽,對學生的訴求有害無益。
看着這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場面,筆者能夠理解馬斐森校長的無奈與傷心,也令筆者心裏不是滋味。大學生胸懷熱血,追求理想是十分自然的事,但過程中,必須維持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基本品德。
香港大學自上世紀創校以來,「明德」「格物」的標誌中,閃耀着前人對後人的期盼:對自身道德、品行與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學生們有抱負、熱誠,固然是好事,但除了要證明自己有多重要的同時,切記不應該喪失把持自身道德底線的心。
作者是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巿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筆者在港大求學期間,香港大學是本地以至國際上著名的學府。國際認可的不僅是其卓越的科研及學術水平,更是對學生的品格培養與價值觀的熏陶。但是近年來,港大在國際上的排名不斷下降,予人印象只孕育激進思維,學生變得有理冇理,都要衝擊。看着在電視上高舉着「捍衛學術自由」的幌子,不分青紅皂白地衝擊校委會大門,真的令人傷心。原來,李國章與港大校委本已在當晚8點答應會見學生,但部分學生仍然採取衝擊包圍手段,在公眾看來是食了「詐糊」,亦間接使各方為會面作出的努力功虧一簣;連在上次學生衝擊事件後,第一個出來說不會懲罰學生的港大校長馬斐森也不得不痛心地指摘學生的行動令他與一眾校委的人身安全受到威脅,指摘這些行為嚴重影響校譽,對學生的訴求有害無益。
看着這一幕幕令人揪心的場面,筆者能夠理解馬斐森校長的無奈與傷心,也令筆者心裏不是滋味。大學生胸懷熱血,追求理想是十分自然的事,但過程中,必須維持作為一個人應有的基本品德。
香港大學自上世紀創校以來,「明德」「格物」的標誌中,閃耀着前人對後人的期盼:對自身道德、品行與對知識的不懈追求。學生們有抱負、熱誠,固然是好事,但除了要證明自己有多重要的同時,切記不應該喪失把持自身道德底線的心。
作者是經民聯立法會議員、香港城巿大學法律學院副教授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