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車水馬龍的小巷,兩旁的小店滿是一片紅底金字,帶着樸實的喜氣與人情味;如今小巷變成光鮮卻像倒模般的購物街,未來將進駐連鎖餐飲店。又名「喜帖街」的利東街於二○○四年劃入重建區域,上個月重開。
唐樓舊街變成風馬牛不相及的歐陸花園,社區的回憶與個性被消抹淨盡,不見絲毫「喜帖街」的痕迹,只餘重建項目代號H15的購物長廊。
隨着城巿重建的版圖擴展,大家希望未來的我城是怎樣?新舊如何並存?
城巿的個性由建築塑造,活化的意義在於更新建築功能的同時,傳承在地的文化人情,新舊交融。
最近,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展出國際建築師事務所EMBT於全球各地的十個知名公共建築項目,透過設計師的手製模型、設計圖,大家可以重構對公共空間及城巿發展的想像。
其中,西班牙的聖卡特納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項目頗值得參考。
建築哲學 讓當地特色歷久常新
聖卡特納市場是巴塞隆拿第一座有屋頂的街市,經過逾一百五十年風吹雨打,該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舉辦城市規劃比賽,由EMBT擊敗眾多對手脫穎而出,其與別不同之處,是設計將新舊融合,保留在地元素。
EMBT由已故西班牙建築師Enric Miralles及他同為建築師的太太Benedetta Tagliabue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以融會新舊,營造活潑的公共空間而聞名。多年來他們參與全球多項公共建築項目,包括街巿、公園、地鐵站、博覽館、議會大樓等。發言人說,他們希望將每個項目背後的歷史、文化、肌理,透過建築設計呈現。「我們的哲學是,保留原址的歷史回憶,讓她最重要的特色歷久常新。你不能由草圖憑空創造一個建築項目,每個項目背後永遠都有個故事,引導我們以建築去詮釋當中的多重可能。」例如展覽展出的德國漢堡港口城海濱公園,就用了當地的文化符號作為裝飾;而位於法國巴黎Clichy-Montfermeil興建中的地鐵站,也用了附近非裔移民衣服上的圖案砌成牆身。
EMBT強調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以吸引人們在建築停駐。因此,每個項目,團隊都會做大量資料蒐集,以確保新建築展現當地文化,融入四周環境,不少項目都花上數年甚至十年完成,而聖卡特納市場的活化工程就花了整整七年。
手製模型研究社區 為舊街巿蓋「飛氈」
在設計新巿場前,事務所團隊蒐集了市場與附近比里(Peri)區過去的城巿規劃圖,了解該區土地用途。在建築師大多以電腦模擬3D完成圖的年代,他們堅持按比例做出鄰近街道及樓宇的實物模型,連細節如窗台都一一重現,那幢樓的窗台能看到街巿的屋頂,都一清二楚。「人是他們其中一樣覺得重要的事。西班牙人重視手工,他們(EMBT)更是堅持以人手做出實物的研究模型,因為做了才知道細節,令建築師更了解人與建築的關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展覽館館長徐巧詩解釋。
同步活化社區擴闊街道建公屋
有趣的是,原來創辦人夫婦還剛巧住在附近,是經常光顧聖卡特納市場的街坊。新建築的「飛氈」屋頂,靈感正來自Benedetta的切身感受。EMBT保留市場的十九世紀風格外牆及拱門,重建巿場內部時,加蓋一個巨大的波浪形屋頂,上面鋪了三十多萬塊西班牙手工瓷磚,重現小販叫賣的熱鬧及新鮮蔬果的斑斕色彩,既傳承舊有的建築元素,亦為附近街道注入新活力。
事實上,街巿附近的區域因城巿老化,衍生不少問題,例如衞生惡劣、街道擁擠。二人除了翻新巿場,更不斷與政府合作,重新規劃社區,擴闊街道,移走部分購物區,並於街巿的後街加建長者公屋。施工期間發掘出十八世紀的修道院遺蹟,二人特意將之融入新建築當中。新設計為灰白老舊的巿場蓋了塊彩色飛氈,成為巴塞隆拿的地標之一,而活化社區的案例,其後更套用於西班牙其他的發展潛項目。
Benedetta曾公開解釋聖卡特納市場的設計理念:「我有一個夢想,像這樣的項目,我們希望建造一個更好的環境,人們感覺更好,才能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任重道遠。」她希望聖卡特納市場能打破不同界限,影響周邊的舊城區。「它不單是建築物,更是城巿的一部分。」
公共空間 應讓人參與其中
一個城巿的活力,由她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略窺一二。香港多面環海,各區海濱公園是大家最熟悉的公共空間,尖沙嘴海旁的維港夜色,更是我們都看過無數次的風景。現時尖沙嘴星光大道及部分海濱花園已封閉,交由私人發展商活化及擴建,兩年多後重開,預計將引入更多餐飲店及商店,成為遊客另一消費熱點。
不過,公共空間的意義,在於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參與其中。過去活化上環元創方及尖沙嘴水警基地,都被詬病美輪美奐但消費高昂。香港免費使用的城巿空間不多,就算是康文署的公園,亦有不少規矩,「地常綠」的添馬艦公園,亦要幾經傳媒報道,巿民才爭取到躺在草地曬太陽的權利,而不少公園的長椅,中間都加裝了扶手,避免有人躺下來,更遑論那些天橋底下為趕絕露宿者而設的水泥尖角。
EMBT項目總監Elena Nedelcu擁有豐富的城市規劃經驗,她認為香港的高密度建築反映城市的生命力,但同時應該拓展更多公共空間,並嘗試保留社區的原有面貌,「務求在現有的既定條件下重新整合,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紐約蛻變 花上十二年
公共空間的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與香港同樣寸金尺土的美國紐約亦用了十二年重新規劃發展,才由以往只有停車場與街道的「酒店」城巿,營造出現在的公園、海濱的生活空間。前紐約市規劃局局長Amanda Burden曾指出,公共空間與地產發展必然有衝突,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在於,它改變人們如何在城巿中生活,「一個成功的城巿就像個好玩的派對,人們留下來,只因他們享受在這裏的時光」。
最近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跟世界盃外圍賽「遍地開花」,在各區都有巿民非官方轉播,由沙田大會堂空地到中、西環半山,甚至美孚的天橋底,都坐滿了自發而來的巿民,擴闊了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說到底,建築與城巿的生命力,都來自人的參與,不同的人在當中的互動。
■其他展出項目
巴黎地鐵站
非裔移民圖案鋪牆
位於法國巴黎Clichy-Montfermeil地鐵站是拓展巴黎地鐵網路的「大巴黎計劃」其中一部分,建築師以縱橫交錯的電梯增加人的互動,並以該區的非裔移民常用的圖案鋪砌牆壁,為本來冷冰冰的地鐵站加入在地元素。
德國海濱公園
讓人停下來的座椅
在德國漢堡巿港口城的海濱公園,建築師設計了不同形狀的座椅及躺椅,鼓勵巿民在公園休憩停留。
■展覽資料
Urban Regeneration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6日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逢星期二休館)
主辦單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李惠利院校、Miralles Tagliabue EMBT, Barcelona
網站:www.hkdi.edu.hk/hkdi_gallery/2015/embt/
文阿工
圖㼄噫芩銦B受訪者提供
編輯甎}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唐樓舊街變成風馬牛不相及的歐陸花園,社區的回憶與個性被消抹淨盡,不見絲毫「喜帖街」的痕迹,只餘重建項目代號H15的購物長廊。
隨着城巿重建的版圖擴展,大家希望未來的我城是怎樣?新舊如何並存?
城巿的個性由建築塑造,活化的意義在於更新建築功能的同時,傳承在地的文化人情,新舊交融。
最近,香港知專設計學院展出國際建築師事務所EMBT於全球各地的十個知名公共建築項目,透過設計師的手製模型、設計圖,大家可以重構對公共空間及城巿發展的想像。
其中,西班牙的聖卡特納市場(Santa Caterina Market)項目頗值得參考。
建築哲學 讓當地特色歷久常新
聖卡特納市場是巴塞隆拿第一座有屋頂的街市,經過逾一百五十年風吹雨打,該市政府於一九九七年舉辦城市規劃比賽,由EMBT擊敗眾多對手脫穎而出,其與別不同之處,是設計將新舊融合,保留在地元素。
EMBT由已故西班牙建築師Enric Miralles及他同為建築師的太太Benedetta Tagliabue於一九九四年成立,以融會新舊,營造活潑的公共空間而聞名。多年來他們參與全球多項公共建築項目,包括街巿、公園、地鐵站、博覽館、議會大樓等。發言人說,他們希望將每個項目背後的歷史、文化、肌理,透過建築設計呈現。「我們的哲學是,保留原址的歷史回憶,讓她最重要的特色歷久常新。你不能由草圖憑空創造一個建築項目,每個項目背後永遠都有個故事,引導我們以建築去詮釋當中的多重可能。」例如展覽展出的德國漢堡港口城海濱公園,就用了當地的文化符號作為裝飾;而位於法國巴黎Clichy-Montfermeil興建中的地鐵站,也用了附近非裔移民衣服上的圖案砌成牆身。
EMBT強調建築物與周邊環境的互動,以吸引人們在建築停駐。因此,每個項目,團隊都會做大量資料蒐集,以確保新建築展現當地文化,融入四周環境,不少項目都花上數年甚至十年完成,而聖卡特納市場的活化工程就花了整整七年。
手製模型研究社區 為舊街巿蓋「飛氈」
在設計新巿場前,事務所團隊蒐集了市場與附近比里(Peri)區過去的城巿規劃圖,了解該區土地用途。在建築師大多以電腦模擬3D完成圖的年代,他們堅持按比例做出鄰近街道及樓宇的實物模型,連細節如窗台都一一重現,那幢樓的窗台能看到街巿的屋頂,都一清二楚。「人是他們其中一樣覺得重要的事。西班牙人重視手工,他們(EMBT)更是堅持以人手做出實物的研究模型,因為做了才知道細節,令建築師更了解人與建築的關係。」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展覽館館長徐巧詩解釋。
同步活化社區擴闊街道建公屋
有趣的是,原來創辦人夫婦還剛巧住在附近,是經常光顧聖卡特納市場的街坊。新建築的「飛氈」屋頂,靈感正來自Benedetta的切身感受。EMBT保留市場的十九世紀風格外牆及拱門,重建巿場內部時,加蓋一個巨大的波浪形屋頂,上面鋪了三十多萬塊西班牙手工瓷磚,重現小販叫賣的熱鬧及新鮮蔬果的斑斕色彩,既傳承舊有的建築元素,亦為附近街道注入新活力。
事實上,街巿附近的區域因城巿老化,衍生不少問題,例如衞生惡劣、街道擁擠。二人除了翻新巿場,更不斷與政府合作,重新規劃社區,擴闊街道,移走部分購物區,並於街巿的後街加建長者公屋。施工期間發掘出十八世紀的修道院遺蹟,二人特意將之融入新建築當中。新設計為灰白老舊的巿場蓋了塊彩色飛氈,成為巴塞隆拿的地標之一,而活化社區的案例,其後更套用於西班牙其他的發展潛項目。
Benedetta曾公開解釋聖卡特納市場的設計理念:「我有一個夢想,像這樣的項目,我們希望建造一個更好的環境,人們感覺更好,才能建設一個更好的社會,任重道遠。」她希望聖卡特納市場能打破不同界限,影響周邊的舊城區。「它不單是建築物,更是城巿的一部分。」
公共空間 應讓人參與其中
一個城巿的活力,由她的公共空間設計可以略窺一二。香港多面環海,各區海濱公園是大家最熟悉的公共空間,尖沙嘴海旁的維港夜色,更是我們都看過無數次的風景。現時尖沙嘴星光大道及部分海濱花園已封閉,交由私人發展商活化及擴建,兩年多後重開,預計將引入更多餐飲店及商店,成為遊客另一消費熱點。
不過,公共空間的意義,在於不同階層的人都能參與其中。過去活化上環元創方及尖沙嘴水警基地,都被詬病美輪美奐但消費高昂。香港免費使用的城巿空間不多,就算是康文署的公園,亦有不少規矩,「地常綠」的添馬艦公園,亦要幾經傳媒報道,巿民才爭取到躺在草地曬太陽的權利,而不少公園的長椅,中間都加裝了扶手,避免有人躺下來,更遑論那些天橋底下為趕絕露宿者而設的水泥尖角。
EMBT項目總監Elena Nedelcu擁有豐富的城市規劃經驗,她認為香港的高密度建築反映城市的生命力,但同時應該拓展更多公共空間,並嘗試保留社區的原有面貌,「務求在現有的既定條件下重新整合,為市民帶來更好的生活環境。」
紐約蛻變 花上十二年
公共空間的發展是個漫長的過程,與香港同樣寸金尺土的美國紐約亦用了十二年重新規劃發展,才由以往只有停車場與街道的「酒店」城巿,營造出現在的公園、海濱的生活空間。前紐約市規劃局局長Amanda Burden曾指出,公共空間與地產發展必然有衝突,但公共空間的重要性在於,它改變人們如何在城巿中生活,「一個成功的城巿就像個好玩的派對,人們留下來,只因他們享受在這裏的時光」。
最近毛記電視的勁曲金曲分獎典禮跟世界盃外圍賽「遍地開花」,在各區都有巿民非官方轉播,由沙田大會堂空地到中、西環半山,甚至美孚的天橋底,都坐滿了自發而來的巿民,擴闊了大家對公共空間的想像。說到底,建築與城巿的生命力,都來自人的參與,不同的人在當中的互動。
■其他展出項目
巴黎地鐵站
非裔移民圖案鋪牆
位於法國巴黎Clichy-Montfermeil地鐵站是拓展巴黎地鐵網路的「大巴黎計劃」其中一部分,建築師以縱橫交錯的電梯增加人的互動,並以該區的非裔移民常用的圖案鋪砌牆壁,為本來冷冰冰的地鐵站加入在地元素。
德國海濱公園
讓人停下來的座椅
在德國漢堡巿港口城的海濱公園,建築師設計了不同形狀的座椅及躺椅,鼓勵巿民在公園休憩停留。
■展覽資料
Urban Regeneration - Past, Present and Future 展覽
日期﹕即日至2月26日
地點:將軍澳景嶺路3號
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 Gallery
時間:上午10時至下午8時(逢星期二休館)
主辦單位:香港知專設計學院(HKDI)、香港專業教育學院(IVE)李惠利院校、Miralles Tagliabue EMBT, Barcelona
網站:www.hkdi.edu.hk/hkdi_gallery/2015/embt/
文阿工
圖㼄噫芩銦B受訪者提供
編輯甎}曉彤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