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台灣大選1月16日落幕,除了蔡英文當選總統之外,另一個看點自然是2015年1月25日才成立的新政團「時代力量」竟然能夠取得5席,一躍成為台灣第三大政黨。時代力量的冒起,說明台灣選舉的操盤方式出現了翻天覆地的變革。簡而言之,就是「大數據選舉」的時代已經降臨!
時代力量的助選團隊在今次選舉中,善用大數據,既能針對團隊參選人相關的議題作出密切監控,也能對目標群組作出極度精準的民意調查。舉個例說,競選團隊能夠不斷監測臉書上的關鍵詞,並即時點算內含「正面評價」關鍵詞的帖子有多少,含「負面評價」關鍵詞的帖子又有多少,即時得出網民對不同議題的看法。
值得一提的是,時代力量也有網絡團隊在網絡上替該政黨的候選人作「正面宣傳」,中和對手的負面攻擊。但網絡團隊和傳說中「鄰近大國」的「五毛黨」是有着極大的不同。「五毛黨」主要是負面攻擊,而網絡團隊的其中一個重要原則,就是不要陷入「泥漿摔角」。箇中原因十分簡單:「泥漿摔角」極易失控,令到整場選戰失焦,打亂候選人本來的部署。打「正面宣傳」網戰,也十分講求技巧。網絡團隊要從大數據中大概掌握對手作出「負面攻擊」的規律,然後在對手攻擊稍停的空檔作「正面文宣」。
早於4至5年前,西方商界已普遍使用大數據作品牌推廣以至行銷放貸之用途。2014年,柯文哲團隊率先使用了大數據運算,並成為「柯P」最終擊敗連勝文成為台北市長的其中一個原因。
時代力量這次告捷的一個幕後功臣,自然是創辦了臉書中文搜尋引擎QSearch、今年才滿26歲的台灣小伙子周世恩。QSearch在2014年才出現,已曾在多國創業競賽奪得優勝獎或冠軍殊榮。
和時代脫節 國民黨陷被動
在過去的選戰,傳統的主流媒體一直是影響選舉的工具。國民黨和民進黨都會在選舉期內,不時製造、炒作一些議題,如2000年國民黨拋出「興票案」拖垮民望領先的宋楚瑜、2004年陳水扁在選前中槍等,均是靠其友好傳統媒體去擴散消息,為事態發展的最重要中介力量。但時移世易,如今繼續打固網電話去作民調,可能只能掌握長者的想法;只靠報紙和電視,亦未能近距離和臉書一代接觸了。
韓國少女組合TWICE的台灣成員周子瑜在選前展示中華民國國旗,引起大陸網民不滿,逼得周子瑜道歉及「自認中國人」一事,也是另一個國民黨不能和時代接軌的例證。周子瑜事件在選前一夜極速發酵,網民在臉書上破口大罵之際,國民黨在網上所做的十分有限,它雖在《中國時報》等傳統媒體力撐周子瑜,但時間上太遲,且接觸到的,大概也不是常常上臉書的人。
一個十分有趣的問題是:既然「柯P」和時代力量均借助大數據取勝,那國民黨為何又學不來呢?表面的原因是,國民黨內部科層太多,長官以為可以憑藉他們自己幾十年的選戰經驗,對最基層黨幹部的聲音掉以輕心;深層的原因則是,網絡文化和國民黨文化存在着結構性衝突。網絡世界不會排資論輩,奉行直接民主;國民黨文化講究尊卑,黨內民主仍是遙不可及。大數據本身只是一個輔助決策者的工具,它不能取代決策者的角色。若然決策者沒有聆聽年輕人的耐性,若然黨內大老沒有尊重年輕人的胸襟,搞再多的大數據,相信也很難成功!
一個更加有趣的問題是:到底「鄰近大國」有沒有機會憑藉大數據的出現而發生改變呢?要回答這問題,也許可以先說一則軼事,讀者可自行判斷:話說台灣選舉前夕深夜,亦即周子瑜事件一發不可收拾之際,一位台灣學者跟筆者說:「國台辦有朋友向我打聽誰是周子瑜!」或者該說,「鄰近大國」雖有國家主席於新年上網,又有總理表演網購,但這國度近年打壓普世價值不遺餘力,這跟互聯網世界並生的「直接民主」顯然是相悖的。所以,「鄰近大國」在商業範疇運用大數據有可能,但在政治方面恐怕暫時無能為力!
作者是時事評論員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