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氣候變化迫在眉睫,極端天氣「殺到埋身」,環境局去年11月推出《香港氣候變化報告2015》,提出港府就各種極端天氣制定應急計劃,但當中並無包括極端寒冷天氣。有氣象專家認為,政府集中資源應付較頻密出現的極端天氣無可厚非,但亦不應忽略較少發生的自然災害,政府亦應規劃應對方案。
極寒日趨減 專家:應付頻密者無可厚非
環境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極端天氣包含各種情况,《報告》揀選了其中較常在香港出現的情况討論,包括極端降雨、風暴潮、酷熱日數和熱夜數目上升、海平面上升等。列舉這些例子,旨在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引致各種不同情况,因此社會各界必須盡早規劃,以加強香港面對極端天氣時的應變能力。
根據天文台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本世紀初出現極端炎熱(35℃或以上)的日子不足5%,本世紀末升至逾20%;相反極端寒冷(4℃或以下)日子愈來愈少,由本世紀初約15%日子,跌至世紀末1%、2%。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認為,政府集中資源應付較頻密出現的極端天氣,是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但對於愈來愈少出現的寒冷天氣,政府亦應教育市民如何應對,例如配備適當裝備才登山賞霜。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認為,本港愈來愈少極端寒冷日子,市民可能會鬆懈,一旦遇到未必適應,政府亦應規劃應對措施,例如評估大批市民因低溫症被送到醫院,醫療系統有否足夠能力應付。
極寒日趨減 專家:應付頻密者無可厚非
環境局回覆本報查詢時表示,極端天氣包含各種情况,《報告》揀選了其中較常在香港出現的情况討論,包括極端降雨、風暴潮、酷熱日數和熱夜數目上升、海平面上升等。列舉這些例子,旨在說明氣候變化可能引致各種不同情况,因此社會各界必須盡早規劃,以加強香港面對極端天氣時的應變能力。
根據天文台預測,全球氣候變化,本世紀初出現極端炎熱(35℃或以上)的日子不足5%,本世紀末升至逾20%;相反極端寒冷(4℃或以下)日子愈來愈少,由本世紀初約15%日子,跌至世紀末1%、2%。
香港氣象學會發言人梁榮武認為,政府集中資源應付較頻密出現的極端天氣,是出於風險管理的考慮,但對於愈來愈少出現的寒冷天氣,政府亦應教育市民如何應對,例如配備適當裝備才登山賞霜。世界綠色組織行政總裁余遠騁認為,本港愈來愈少極端寒冷日子,市民可能會鬆懈,一旦遇到未必適應,政府亦應規劃應對措施,例如評估大批市民因低溫症被送到醫院,醫療系統有否足夠能力應付。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