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本人作為香港奧國經濟學派的代表人物,當然要為推廣本派學說不遺餘力。經過多年的思考,我認為最好的推廣方法,是展示給世人看,本派驚人的預測能力,和以最淺白的文字,令普通人都能明白和解釋一些經濟現象,而不是像某些經濟學流派,只是以「鬼畫符」數學公式來解釋經濟。依我觀察,許多經濟模型不過是用來嚇人,以一些任何正常人都不會懂的「鬼畫符」來自抬身價(文化界或什麼國際關係研究都有不少這類人物,個個中文字我都懂,但把這些字拼在一起,再輔以一些完全不必的英文詞彙,就變成狗屁不通)。總之,橋不怕舊,「國王的新衣」伎倆既然有市場,也難怪歷久不衰。
說遠了,關於奧國學派的預測能力,我相信有追看本欄的讀者,應該在我的臉書(fb.com/buytillsuspension)有看過去年7月為人民幣貶值作出的八大預言,只經過半年的時間,已經有超過一半的預言成真,其餘的亦已有苗頭。本周希望透過本欄,解釋如何對人民幣走勢能作出準確預測,希望讀者也能領略一二,對日後分析宏觀經濟不無幫助。
奧國學派有一套著名的貨幣理論,我就是靠它準確預測人民幣必然下跌,他的理論是這樣的:每當通縮,其他派別的經濟學家例如克魯明(Paul Krugman ),甚至是芝加哥學派的佛利民,他們主張政府印鈔(所謂增加貨幣供應)對抗通縮,刺激經濟。通縮即貨幣流通量減少,印鈔增加供應,聽起來好像合理,但奧國學派的看法不是如此。人類的生活愈趨富足,不是因為貨幣增加了,而是商品的數量增加了。如果發鈔的速度比生產力增長快,銀紙的購買力便會下降(即所謂通脹),所以印鈔,不過是政府令鈔票購買力下降的手段。這一點,不難理解。
印鈔刺激經濟 等於劫貧濟富
不過大多數人忽略的,是印鈔過程中得到鈔票的先後次序。事實上,新印的鈔票不會是全民即時平分。既然印鈔由政府主導,新印的鈔票當然就是政府首先得到,但在這些鈔票未流出市面,政府和緊密合作印鈔的銀行就可以率先利用這些新印鈔票大量在市場掃入貴重的資產如房地產、股票、珠寶和高檔消費品。在大量鈔票湧入市面之後,物價自然上漲,以後獲得這些鈔票的人,假設他們完全接收了這些新印的鈔票,但其購買力已經降低了。換句話說,在這個印鈔的遊戲中,能首先拿到錢的人就是贏家,而最初把資產賣給這些人的,和後期才接收到這些錢的人(通常就是平民百姓),就是輸家。進一步說,印鈔,就是把平民貴重資產轉移到政府(或和政府有裙帶關係的人)的手段,有劫貧濟富的效果。
過去貨幣供應氾濫 外儲不堪應付兌換潮
講了這麼多,這跟人民幣必跌有什麼關係?有留意中國貨幣供應的朋友必然知道,中國自2008年後的貨幣增長(即印鈔速度),可謂天文數字,遠遠超過美國的規模。有研究指出,2008年時,中國銀行體系只有4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現在是184萬億元(以目前兌美元匯價計約28萬億美元),8年間貨幣增加超過4倍,而生產力的增幅肯定遠追不上,這意味什麼呢?第一,以目前美元兌6.6元人民幣的匯率來講,3.3萬億美元儲備肯定不足以支付184萬億人民幣的兌換需求(情况有如10個煲8個蓋)。第二,當年溫總宣布4萬億和相關的刺激經濟措施,第一班拿到新印人民幣的,肯定是政府內的權貴和其相關人士,有辦法的,他們都把這些鈔票買入海內外的貴重資產(包括香港和倫敦、溫哥華、墨爾本等豪宅),所以只有2008年後,中國才出現千億貪官(有別以前貪那「區區」幾億甚至幾十億,已經轟動世界)。明顯地,這和奧國學派理論脗合,就是先拿到錢的就是贏家。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有外匯管制的中國,8年間那多印的143萬億元人民幣,最初一定是在國內流通的(就是因為有外匯管制,不容易流出),導致物價於2009至13年間大幅上漲,中國人見國內貨品又貴,品質又差(例如連食物都可以有毒),能出國的,他們都樂意把在國內購買力極低的人民幣在境外花掉。所以,中國出現的一個特殊情况,除了先得到這些新印鈔票的人是贏家外,還有能把錢帶出國境的,更是大贏特贏(損失的,就是國家的外匯儲備)。目前,在資本迅速外流,人民幣有貶值預期的情形下,中央大幅收緊外匯管制,已經有報道指出,一些國內家庭要把生活費匯給留學中的子女已出現阻滯。但從每月外匯儲備仍迅速下降的情况來看,我懷疑,除了人民銀行干預所消耗的美元儲備,究竟目前國內走資,有多少是合法地流走?有多少是靠「疏通」才能匯出過境?當局愈是收緊,是否意味要有門路,才能把資金匯走?這又會否成為滋生貪腐的溫牀?
外匯管制造就貪腐溫床
明顯地,不是GDP的多寡,而是外匯儲備增減,成世界對人幣信心的關鍵,相信人幣匯價,在2月初當政府宣布外匯儲備最新數字時,便會有新的發展。至於港股,在歐日央行出口術印鈔托市的情况下,應該可以有不錯的超賣反彈。希望我能把握這次趁高沽的機會,因為我深信,184萬億人民幣負債對3.3萬億的美元儲備,這場人民幣風暴,應該還未完結。
info@hksae.co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
[王弼 投資王道]
說遠了,關於奧國學派的預測能力,我相信有追看本欄的讀者,應該在我的臉書(fb.com/buytillsuspension)有看過去年7月為人民幣貶值作出的八大預言,只經過半年的時間,已經有超過一半的預言成真,其餘的亦已有苗頭。本周希望透過本欄,解釋如何對人民幣走勢能作出準確預測,希望讀者也能領略一二,對日後分析宏觀經濟不無幫助。
奧國學派有一套著名的貨幣理論,我就是靠它準確預測人民幣必然下跌,他的理論是這樣的:每當通縮,其他派別的經濟學家例如克魯明(Paul Krugman ),甚至是芝加哥學派的佛利民,他們主張政府印鈔(所謂增加貨幣供應)對抗通縮,刺激經濟。通縮即貨幣流通量減少,印鈔增加供應,聽起來好像合理,但奧國學派的看法不是如此。人類的生活愈趨富足,不是因為貨幣增加了,而是商品的數量增加了。如果發鈔的速度比生產力增長快,銀紙的購買力便會下降(即所謂通脹),所以印鈔,不過是政府令鈔票購買力下降的手段。這一點,不難理解。
印鈔刺激經濟 等於劫貧濟富
不過大多數人忽略的,是印鈔過程中得到鈔票的先後次序。事實上,新印的鈔票不會是全民即時平分。既然印鈔由政府主導,新印的鈔票當然就是政府首先得到,但在這些鈔票未流出市面,政府和緊密合作印鈔的銀行就可以率先利用這些新印鈔票大量在市場掃入貴重的資產如房地產、股票、珠寶和高檔消費品。在大量鈔票湧入市面之後,物價自然上漲,以後獲得這些鈔票的人,假設他們完全接收了這些新印的鈔票,但其購買力已經降低了。換句話說,在這個印鈔的遊戲中,能首先拿到錢的人就是贏家,而最初把資產賣給這些人的,和後期才接收到這些錢的人(通常就是平民百姓),就是輸家。進一步說,印鈔,就是把平民貴重資產轉移到政府(或和政府有裙帶關係的人)的手段,有劫貧濟富的效果。
過去貨幣供應氾濫 外儲不堪應付兌換潮
講了這麼多,這跟人民幣必跌有什麼關係?有留意中國貨幣供應的朋友必然知道,中國自2008年後的貨幣增長(即印鈔速度),可謂天文數字,遠遠超過美國的規模。有研究指出,2008年時,中國銀行體系只有41萬億元人民幣存款,現在是184萬億元(以目前兌美元匯價計約28萬億美元),8年間貨幣增加超過4倍,而生產力的增幅肯定遠追不上,這意味什麼呢?第一,以目前美元兌6.6元人民幣的匯率來講,3.3萬億美元儲備肯定不足以支付184萬億人民幣的兌換需求(情况有如10個煲8個蓋)。第二,當年溫總宣布4萬億和相關的刺激經濟措施,第一班拿到新印人民幣的,肯定是政府內的權貴和其相關人士,有辦法的,他們都把這些鈔票買入海內外的貴重資產(包括香港和倫敦、溫哥華、墨爾本等豪宅),所以只有2008年後,中國才出現千億貪官(有別以前貪那「區區」幾億甚至幾十億,已經轟動世界)。明顯地,這和奧國學派理論脗合,就是先拿到錢的就是贏家。
最重要的一點,是在有外匯管制的中國,8年間那多印的143萬億元人民幣,最初一定是在國內流通的(就是因為有外匯管制,不容易流出),導致物價於2009至13年間大幅上漲,中國人見國內貨品又貴,品質又差(例如連食物都可以有毒),能出國的,他們都樂意把在國內購買力極低的人民幣在境外花掉。所以,中國出現的一個特殊情况,除了先得到這些新印鈔票的人是贏家外,還有能把錢帶出國境的,更是大贏特贏(損失的,就是國家的外匯儲備)。目前,在資本迅速外流,人民幣有貶值預期的情形下,中央大幅收緊外匯管制,已經有報道指出,一些國內家庭要把生活費匯給留學中的子女已出現阻滯。但從每月外匯儲備仍迅速下降的情况來看,我懷疑,除了人民銀行干預所消耗的美元儲備,究竟目前國內走資,有多少是合法地流走?有多少是靠「疏通」才能匯出過境?當局愈是收緊,是否意味要有門路,才能把資金匯走?這又會否成為滋生貪腐的溫牀?
外匯管制造就貪腐溫床
明顯地,不是GDP的多寡,而是外匯儲備增減,成世界對人幣信心的關鍵,相信人幣匯價,在2月初當政府宣布外匯儲備最新數字時,便會有新的發展。至於港股,在歐日央行出口術印鈔托市的情况下,應該可以有不錯的超賣反彈。希望我能把握這次趁高沽的機會,因為我深信,184萬億人民幣負債對3.3萬億的美元儲備,這場人民幣風暴,應該還未完結。
info@hksae.com
香港奧國經濟學院創辦人
[王弼 投資王道]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