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大學的偏見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2日 06:35
2016年01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教授捍衛學術自由,但卻不一定熱中於捍衛學術公平與公正,不少教授更以旗幟鮮明的政治立場和價值取向,示範學者如何影響公共政策和引領公衆輿論,亦有教授積極參與社會活動,因為躲在象牙塔做純學術是對社會的不負責任。同時,帶有預設立場的學術偏見,在校園到處皆是,毋須掩飾。


以學術最先進的美國為例,開宗明義表明自己信奉自由主義的大學教授與信奉保守主義的大學教授比例是五比一。亦即是說:教導年輕大學生的老師,大部分是自由主義者。


「五比一」這個數字,來自美國智庫組織「傳統基金會」一份文稿。香港沒有同類的調查數據,但由於本地大學有大批教授來自英美等西方國家,他們整體上來說亦自然會傾向於西方自由主義。


大學成自由主義沃土 是好是壞?

大學校園變成西方自由主義的沃土,究竟是好是壞,這涉及個人價值取向和如何運用社會資源去培養什麼人才的複雜問題。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造成這情况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忠實的自由主義者並不在乎追名逐利。他們願意收取較低的薪酬,以換取校園自由自在的空間,讓他們可以發展和鼓吹他們的思想和潛心他們的研究。一項在歐洲多所大學的調查發現逾80%教授表示他們選擇學術工作是為了原則。他們的薪酬,只得私人企業類似資歷人才的三分之一。這是高尚的選擇。


香港科技大學前校長朱經武曾說過:做學術研究,是世界上最划算的工作,因為居然有人願意出錢讓你去做你最有興趣做和最渴望去做的事情。


這也是高尚背後的吸引。教授的薪酬,雖然遠遠不及企業高層或專業人士如醫生、律師等,但仍然吸引大量人才,因為他們除了每年教三四門課之外,便是研究和著書立說,追尋學問,地位崇高,受人尊敬。此外,鑑於學術自由傳統和教授終身制,他們的意見和研究不論如何離經叛道,只要不犯法、不抄襲,便不用擔心被老闆炒魷魚。


况且教授最主要的老闆之一就是學生。每學期完結,學生都會評核老師的教學表現。人文和社會科學系年輕學生思想上大多數傾向於自由主義,於是自由主義老師會深受學生歡迎。


如何建設校園多元思想 值得探討

這情况產生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如果大部分人文和社會科學系教授都信奉自由主義,他們所教導的學生能否獲得平衡而多元思想的教育?這不是說大學教授在教研上刻意偏頗,而是他們對於非西方自由主義既不熟悉,且不認同,故此在教學和研究方面難免會有輕重之分。


自由主義充斥校園的其中一項影響是原本屬於保守主義的學生,會因為接觸大量自由主義思潮而擴闊了他們的視野。而原來就是崇尚自由主義的學生,卻只能進一步鞏固他們原有的思想,而未能因為接觸大量非西方自由主義思想而擴闊了他們的思想領域。


大學生是社會的未來棟樑。他們所思所做,會影響香港的發展。建設校園的多元思想,培養大學生獨立思考,是教育工作的重要一環。如何做好這方面的工作,值得探討。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