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景祥:中國經改效法列根?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22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22日 06:35
2016年01月22日 06:35
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中國政府對「保七」(GDP增長7%)如此緊張,是因為經濟增長要保持一定速度,才可創造足夠職位吸納勞動人口;此外,持續的增長是吸引外資投入中國的「亮點」,一旦失去這個吸引力,中國的經濟體系將有大麻煩。但是當「常規」的財政和貨幣政策刺激開始失去效力時,必須要有新方法去推動經濟繼續向前;近期最「潮」的新政,就是所謂「供給側改革」。


列根創造最長經濟擴張期

據新華網今年1月5日的一篇文章〈供給側改革五問〉稱,「十三五 計劃能不能開好局、起好步,關鍵就看能不能把推進供給側結構改革這件大事抓好抓實」。看來,供給側改革已成為未來經濟發展的主導思想。然而到底供給側的核心要素是什麼,新華網的文章始終說不出一個所以然。


供給側經濟(Supply-side Economics)最成功的例子,要數美國列根總統和英國首相戴卓爾夫人,在此不妨重溫被美國保守派奉為經典的列根經濟學。列根政府的經濟政策四大核心支柱是:減少政府開支的增長、降低所得稅和資本利得稅、減少政府管制、緊縮貨幣供應及壓抑通貨膨脹。列根供應學派政策,令美國經濟在1981年7月開始出現嚴重衰退,美國輿論認為情况之差恍如三十年代的大蕭條;然而,經歷1981、82年的衰退之後,美國經濟開始出現復蘇,經濟持續增長,寫下了美國歷史上為期最長的經濟擴張期。


乃「積極不干預」政策先行者

列根政府的供應面經濟學,簡單說就是小政府大市場,透過減稅和減少政府管制,把資源留給市場和企業,由私人部門的榮景帶動就業和經濟增長。這些政策,不但其他國家不容易學,美國在列根之後的其他總統也無法照做。


對香港人來說,供應學派一點也不陌生,港英政府年代的「積極不干預」政策就是列根經濟學的先行者,低稅、藏富於民、減少干項、平衡預算,多年來都是香港政府奉為金科玉律的公共財政守則,在「本屆政府」眼中,這些都成為了守財奴、不思長進、政府推卸責任的代名詞,有誰想到,現在中國政府也推行供給側改革;此一轉變,不知「本屆政府」有何感想?

中國向來是大政府、小市場,有形之手無處不在,到底如何行供應側改革,確令人百思不得其解。


[陳景祥 齊物論]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