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內外兩選戰牽制 魯哈尼難安枕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8日 06:35
2016年01月18日 06:35
新聞類別
國際
詳情#
【明報專訊】開始執行核協議和換囚,標誌美國與伊朗關係自2013年破冰以來又一重大突破,不過,在各自內部強大政治阻力下,兩國關係要再進一步並不容易。對伊朗總統魯哈尼而言,第一關的考驗是下月舉行的國會和「專家會議」選舉。至於美國,多名共和黨參選者表明,若在年底大選勝出,將推倒核協議,屆時甚至可能會連累魯哈尼無法明年大選中連任。


美共和黨人威脅協議

去年核協議達成後,對此開綠燈的伊朗最高領袖哈梅內伊仍暗示華府是「敵人」,強硬保守派居多的實權教士機構「專家會議」更明言,美國依然是「頭號敵人」。即使是對華府態度相對友善的總統魯哈尼,昨日也強調兩國不會完全恢復經濟關係。不過對魯哈尼而言,核協議可望改善受制裁拖累以久的伊朗經濟,進而在下月底國會選舉減弱強硬保守派的影響力,爭取啟動社會和政治改革的空間。


魯哈尼上任後令通脹率由前任的逾40%跌至13%左右,但經濟增長依然疲弱。《紐約時報》指出,伊朗社會對核協議「執行日」的反應甚為低調,反映民眾經歷兩年來的失望後,對協議能否改善生活少抱希望。


經濟無起色 伊朗人不寄厚望

哈梅內伊據報身體狀况開始轉差,有權選出其繼任人的專家會議之選舉結果,或決定未來國家話事人,為核協議增添變數。有分析家警告,倘若核協議出現差池,魯哈尼可能在明年大選淪為罕有未能連任的伊朗總統。


美伊關係還受地區局勢牽制,向來敵視伊朗的以色列和沙特阿拉伯皆對核協議強烈不滿。卡耐基國際和平基金會學者韋利(Ferdric Wehrey)指出,奧巴馬政府寄望在中東取得均衡(equilibrium),「他大量使用這個詞」,問題是美伊走近只會令沙特更為緊張。核協議落實前夕,沙特處死什葉派教士,觸發伊朗民眾衝擊大使館,沙特隨即與伊朗斷交,便被指是有心阻撓美伊和解。


(綜合報道)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