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綠色生活﹕Lamma Honey 助養蜜蜂 佢哋住得好 生態都會好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7日 06:35
2016年01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下午。南丫島榕樹灣。


攀過緩緩山坡,穿越鄉郊小徑,終於來到養蜂人的家。


屋後的「花園」沒有刻意修葺,保留生態的原始和複雜性,孕育着各式生物,鳥聲、蟲鳴,還聽到蜜蜂嗡嗡聲。


養蜂人問:「你知道全世界的蜜蜂愈來愈少嗎?」

原來在二○○六年開始,世界各地的養蜂人陸續發現蜜蜂大量離奇失蹤,這現象稱為「蜂群衰竭失調」(colony collapse disorder, CCD),如果蜜蜂從地球上消失,不止餐桌上不再有蜜糖,地球也會面臨糧食短缺危機。


因為這個原因,南丫島二人發起蜜蜂領養計劃,他們由零開始學習養蜂,出產的蜜糖屬於蜜蜂領養者,領養人更可探望蜜蜂,認識蜜蜂的生活,在品嘗甜滋滋的蜜糖之餘,也會關心這些小生物的存亡。


植被植物 影響蜜源

新聞中偶爾出現關於蜜蜂的消息,多是市民發現蜂巢,然後報警,把蜜蜂和蜂巢一舉殲滅,蜜蜂的數量有沒有減少,很多人也許並不關心。


然而這種細小昆蟲,假如在地球上消失,你到街市買菜煮飯,會發現很多農作物消失,因為在我們吃的食物中,有三分之一的作物需要依賴牠們授粉才能存活。


大量蜜蜂離奇失蹤的現象,科學家認為與人類使用化學農藥、除草劑、病菌、病毒入侵蜜蜂不無關係。香港的蜜蜂更要配合發展,面對棲息地逐漸減少苦况。雖然沒有數據證明香港的蜜蜂減少,但香港昆蟲學會會長饒戈認為,香港的蜜蜂數量減少也有可能,其中一個原因是土地發展而導致生境變化。「蜜蜂糧食來自蜜源植物,附近環境有多少開花植物,多少植物品種,是否有持續蜜源,也影響蜜蜂的生存。此外,植被結構對蜜蜂的生存也有直接關係,除了要有花蜜,蜜蜂更需要有適當地方築巢。大自然的蜜蜂愛在隱蔽地方築巢,例如山坡的泥洞,樹洞或石罅。土地開發,改變植被原有的複雜性,即使事後多種幾棵樹也無補於事,也非人工綠化地所能做到。因為人工綠化地,講求視覺整齊,植物品種欠多樣性,又不許植物生長過於茂密,所以不適合蜜蜂築巢。」


領養蜜蜂 豈止吃咁簡單

南丫島居民小如和Gilbert,同愛大自然,小如因為愛大自然和玩爬山單車而搬入南丫島居住,一住便十年,由以往從事助護工作,轉為肥皂師和種植導師。Gilbert則是早前報道住在現代「山洞」與野豬打交道的人。


有一天,他們看到蜜蜂愈來愈少的資料,所以忽發奇想,搞一個蜜蜂領養計劃(Bees Family Adoption Program),現在兩人的家各添置了十多個蜂箱。


「如果只是出售蜜糖,別人不會覺得有特別意思,也不會關心蜜蜂面對的問題,所以才有領養蜜蜂計劃的念頭,我們歡迎領養的家庭前來參觀,了解蜜蜂的生活」Gilbert解釋。每一個家庭可以領養一箱蜜蜂,每年付五千元,有二十瓶蜜糖回贈(每瓶280毫升),等於二百五十元一瓶,而每樽蜜糖更會印有領養家庭的名字。


觀察蜂箱生活 學習養蜂技巧

蜜蜂體型細小,但很有智慧,分工明確,每一個蜂群是一個「蜜蜂王國」,由蜂王、工蜂和雄蜂組成,各司其職,忠心耿耿。與蜜蜂相處一段時間,他們也感到大自然的神奇,「儘管蜜蜂住在箱內也感應得到天氣的變化,例如落雨或太凍不會見到蜜蜂蹤影。每個蜂箱只相隔五至六呎,但牠們可以準確地返回屬於自己的蜂箱」。


如果缺乏養蜂知識,蜜蜂對居住環境不滿意,會拉大隊走,剩下空空如也的蜂箱。很多人養蜂也有失敗經驗,他們也不例外。失敗過後,自去年初,看書,上網、到本地不同蜂場觀摩,學習養蜂技巧。要留得住小蜜蜂,附近有沒有蜜源植物也是關鍵之一,「南丫島有很多適合蜜蜂的開花植物,沒有汽車,亦沒有使用農藥的大型農場,可出產高質量的蜜糖」。現在蜜蜂已穩定居住,他們對自家出產的蜜糖信心滿滿。


鴨腳木冬蜜

採訪當日,正是取蜜之時,小如從蜂箱小心翼翼拿出巢脾,蜜糖注滿巢房,在陽光下閃閃發光,這是鴨腳木冬蜜,「鴨腳木是蜜蜂冬天的主要蜜源植物,南丫島有很多」,話未說完,他們已用手黏起蜜糖放進口,露出滿意表情。


兩支金屬棒 尋找水源

蜜源植物數量不成問題,Gilbert下一步要考慮的是水源。有趣的是,他用西方古老的探測術(Dowsing)來替蜜蜂尋找水源。探測過程需手持兩支L形的金屬探測棒(Rowsing Rod),較短的一端向着前方,若發現水源,金屬棒會有所反應。Gilbert拿着金屬棒在後園緩慢地行走,走到某一處,金屬棒竟互相交叉起來,這表示下方有水源。探測捧的探測原理未有確切的科學解釋,但這是西方國家古老的探測術,用來尋找地下水和金屬等。探測棒以往取自樹枝,現在多會用L形的金屬棒。現場所見,後園有兩個位置探測棒呈交叉狀,Gilbert稱稍後會證實探測棒的準確性。


養蜂計劃是一個示範,他們希望南丫島有更多人養蜂,「如果更多人養蜂,大家會多種蜜蜂喜愛的植物,令南丫島花影處處;或吸引更多志同道同的人,將村落打造成Eco Village。」


蜜蜂為何消失?

美國明尼蘇達州大學教授Marla Spivak研究蜜蜂多年,她於二○一四年一場公開演講中指出蜜蜂消失的原因。


.病害肆虐

寄生蟲蜂蟎是蜜蜂的敵人,危害蜜蜂的免疫系統,並且傳染病毒,阻礙蜜蜂生長,減少蜜蜂的壽命

.營養不良

傳統耕作(或現在有機耕作)會將三葉草與苜蓿覆蓋作物,讓氮固定在土壤中,而這兩種作物對蜜蜂來說是十分有營養的作物。可是工業化的生產,人們不再用覆蓋物,改用大量化肥來促進植物生長


.農藥

蜜蜂採的花粉或帶有農藥,當蜜蜂從作物中攝取大量毒素,或會抽搐而死。毒性較低的農藥也會令蜜蜂神志昏眩,找不到回家的路


.除草劑

現代耕種方式常使用除草劑殺死很多開花的雜草,減少蜜蜂糧食

如何拯救蜜蜂?

Marla Spivak建議多種對蜜蜂有益的植物,例如在家中庭院、陽台栽種花草,鼓勵公共空間撥出種植區域,避免種單一植物,增添植物多樣性。而且減少或捨棄農藥,讓作物自然生長,恢復覆蓋作物來提高土壤的肥沃度,使作物得到自然養分,也讓蜜蜂從中獲取所需。


文瓈鶢媔

美術林俊源、受訪者提供

編輯瘬移憪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