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觸木﹕街坊木工實驗場 土家話你知:有門手藝餓唔死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7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7日 06:35
2016年01月17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和大家分享過英國創作團隊Assemble的「觸木」設計,不但證明了創意和實踐可為社會帶來重要改變,也宣示了創作並非只是藝術家、設計師或建築師的專利,而是人人也可參與的事情,眾志成城的思維碰撞和互相砥礪,方能產生意想不到的效果。種種有趣的項目看得我們牙癢癢之餘,同時慨嘆我城的可能性正在不斷收窄,幸好仍見不甘袖手的有心人在狹縫中努力嘗試,今期介紹的「社區生產」活動所連結到的各方賢能,正是其中的一團火光。


「土家」土瓜灣製造

由聖雅各福群會籌辦的土瓜灣故事館,簡稱「土家」,在二○一四年開張大吉後,不時以各種活動成功聯繫街坊鄰里、發掘社區故事;而土瓜灣區曾經作為香港輕工業發展的重鎮,至今雖已光輝不再,但種種手藝技術及其背後的拼搏精神仍然值得尊敬和學習,因此土家去年中就與「啟德」研究與發展中心合作,邀得四組藝術家及產品設計師,於故事館內駐場半年,蒐集並利用區內廢棄物資進行研發,然後和土瓜灣街坊成立生產線,將物料升級再造成各種不同的居家小物,並於去年底以展覽及講座形式展示成果。「社區生產」(Made in To Kwa Wan)所進行的四項手作社區實踐,分別來自四類回收物料——紙、布、金屬和木材,而本專欄當然是介紹木的部分啦!


「卡卡板」還原卡板

卡板相信大家都知道是什麼,那「卡卡板」又是什麼?由藝術家鍾惠恩構思的社區生產項目,有別於一般把卡板回收創作成不同產品的想法,而是希望把回收得來的卡板拆解後,以入榫方式重新拼湊成一片片的板材,以原材料的身分出現,讓使用者可按自己需要和想法,運用重生的「卡卡板」創作出不同東西。在研發卡卡板的過程中,不但引起附近街坊的好奇和幫忙,參與工作坊的朋友得到的更不是一件產品,而是一個思考和自省的機會,當手上擁有一件不容易地得到的材料時,該怎樣好好運用?


神奇街坊Woody

既是社區實驗,街坊的參與至為重要,話說土家在「社區生產」的活動開展前,已舉行過白鐵工作坊,但萬事起頭難,土家的負責人阿棠笑說當時很多工具未準備好,有點甩漏,但其中一位參加的街坊總是說可以轉頭攞啲工具過嚟,他就是Woody。Woody搬到土瓜灣居住約七年,或許因母親以前從事車衣,父親是焊鐵器的緣故,Woody也是個多才多藝的神奇街坊,水電和機械維修難不到他之餘,二○一○年到新西蘭working holiday的經歷,更讓他迷上了木工。「話就話係working holiday,初初其實無嘢做,無聊行舊書檔睇咗好多木工同家俬嘅書,之後去咗西岸小鎮格雷茅斯(Greymouth),喺flea market買咗個二次大戰前出嘅舊鉋,開始將睇過嘅嘢嘗試出嚟,咁啱有間小旅館嘅老闆肯提供食住,畀我留低做維修,於是留咗九個月。」說話帶點靦腆的Woody實在太享受在彼邦的生活,之後再去了兩次新西蘭,和第一次不同,在網上看多了資料後有備而去,知道哪裏有免費木材可撿來嘗試,練就了好工夫之後回港,認識到土家的朋友,結果一拍即合,將自己懂得的和眾人分享,如果你也是土瓜灣的街坊,可留意一下街頭巷尾,如果有一班人齊齊在做木工的話,多半是Woody和土家的朋友了。


後記﹕社會進步 手藝消失

小弟人生的頭十多年都在大角嘴生活,和土瓜灣一樣屬於舊區,那時不少地舖都卧虎藏龍,鬥木的、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