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克隆氏症病人 切腸重生助同路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1日 06:35
2016年01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本港公立醫院至2014年有逾2500名炎症性腸炎病人,當中包括克隆氏症患者,嚴重的或需切除腸臟。40多歲的Eric,約20年前因經常腸胃炎及大便出血,求診後確診克隆氏症,之後多次翻發,最終需於2009年切除大腸,至今要隨身戴「造口袋」協助排便。Eric說想過自殺,但相信人生不會因此毁於一旦,可「跌低再起返身」,求助精神科後,重拾勇氣面對治療,終可重新出發,可以游水、踢球,更開設facebook專頁予患者交流。


2014年統計 公院有逾2500炎症性腸炎病人

香港炎症性腸病學會昨舉行講座,有約260名病友及親友參加。該會副會長許懿德醫生表示,按該會2014年統計,本港公立醫院於2014年,有超過2500名患有炎症性腸病患者,包括1541名潰瘍性結腸炎及983名克隆氏症病人。


他稱炎症性腸炎一般於20至40歲病發,病徵包括肚痛、肚瀉及大便出血等,另因腸發炎無法吸收營養,導致體重下降。他提醒,一般普通腸胃炎病者肚瀉數天,如病人肚瀉長達1至2周,要盡快求醫。


他表示現時可以藥物治療克隆氏症,這些病人有五至七成機率要做腸臟手術,包括將大腸或小腸末端切除,需要以「大便袋」協助排便。


40多歲的克隆氏症病人Eric昨在講座憶述,以往常肚痛及肚瀉,連「一場戲都無法看完」,亦因經常上廁所,致肛門痛楚,2009年時,體重一度由約140磅跌至70多磅,最後要做手術切除大腸,設置造口排便。Eric說曾因病想過自殺,最終求助精神科醫生,並以勇氣面對治療,終可重新出發。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