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科網世代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10日 06:35
2016年01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幾個月前,在政府一再爭取成立創科局的時候,《人民日報》刊登了一篇文章,說香港科技發展出現「八達通式」落後的危機,指曾經一度領先全球的八達通,如今都遠遠不及內地的支付寶、微信支付了。如果,香港人生活必備的八達通已變落後,那麼,內地人以手機代替錢包的生活,又有多先進方便呢?香港未追得上電子支付的步伐,是缺乏創新環境,抑或香港人太守舊?記者訪問業界,有網絡保安專家卻說,他本人也不太敢用這些交易平台。


無帶銀包 一機搞掂

在《人民日報》的文章刊登後,在內地生活多年的手機遊戲開發者高重建曾寫網誌,分享香港人沒法想像的日常生活——「朋友吃完飯夾錢、朋友之間的交易、家人朋友間跨銀行的轉帳、小商店小買賣、便利店買零食、商場數百元的交易、小販、的士、專車、利是、捐款、人情、同事眾籌每人夾12.34買貓糧……以上真人真事,我全部用過支付寶L信支付搞定,快速簡單」。而我們在香港,跟朋友吃飯夾錢沒現金,依然是要問朋友拿銀行戶口號碼,再在經過自動櫃員機時排隊過數。這樣聽來,香港似乎真的與電子平台的發展嚴重脫軌了。四年前在北京創立互聯網支付公司「錢方」的香港人李英豪,負責設計商戶專用的收費軟件程式,每天交易金額逾億元,也說香港在電子支付方面,落後內地足有五年。「早幾天,我忘了帶銀包出街,但因為有手機,那一天的生活根本沒有遇上問題。反而回到香港,看戲前用app買戲票,我連app也入不到。」


「內地領先5年」 港人憂保安問題

所謂電子支付,其實涵蓋層面很廣,除了最新興的手機程式如支付寶外,也包括近年討論甚多的NFC(近場通訊)、網上銀行、信用卡等。香港互聯網協會網絡保安及私隱小組召集人楊和生說,《人民日報》提及的八達通和支付寶,都屬於電子支付中的流動支付(mobile payment),不過八達通屬於實體,支付寶則屬於虛擬。在這個層面,虛擬的支付寶比八達通或許更先進,付錢的人不再局限於需要攜帶付錢專用的實體卡,只要擁有一個帳戶,就可以在任何裝有軟件程式的手機、平板電腦或電腦做金錢交易。二零零三年十月,內地的支付寶交易服務在淘寶網推出,迅速改變內地人在網上支付的模式,滲透率高、速度快,至今實名用戶數目超過四億,服務除了覆蓋網上消費,也拓展至實體商店,餐飲、超巿、便利店、交通等,人們只要下載手機程式,在付錢時打開程式、與商店收費器進行配對,就能付錢。去年尾,萬事達信用卡發表一項調查報告,指電子錢包在內地的使用率為62%,在香港則只有14%。


普及背後 消費者保障差

香港的電子支付技術,曾經領先全球,八達通在九七年推出後,一度是其他國家參考的模範,至今也是發展最成熟的電子支付方式之一。不過,除此以外,香港在這方面似乎沒什麼進展,雖然政府曾討論新興的手機付款模式如NFC、銀行界亦為此訂立指引,近來也有類似支付寶的香港電子支付平台出現、與連鎖店合作推動電子錢包,但事實上這些交易方式仍未在坊間普遍起來。不少評論把這歸咎於八達通公司壟斷巿場、不思進取,李英豪也認為以八達通的技術,絕對有能力發展虛擬流動支付平台。


楊和生說,歐美國家也積極發展流動支付,但使用率始終不及內地,滲透率也相對慢,是由於電子支付未能取得人們的信任。立法會資訊及科技界議員莫乃光認為,單因為類似支付寶的流動支付未在香港普及,就說香港追不上內地,其實並不公道。他說,內地的「成功」有不少社會因素,例如內地的銀行金融制度,本來就比較落後,所以才能讓最新但充滿未知數的事物出現,「在香港及其他已發展國家,人人都已習慣用信用卡作為一種電子交易方法,但在內地,大部分人都沒有信用卡」。另外一個重要的分別是,香港早有一個鞏固的規範框架,但內地不同,人們開發新事物,不會先問那是否合法,直至被禁止。「在內地,你可以看見電子支付發展迅速的同時,也有很多投訴出現,但他們的消費者保障很差,很多問題被屏蔽沒法曝光,所以看上去發展才得以這麼順暢。但這在我們的制度中是不可能發生的。」


mobile payment 一個帳戶孆@張卡

老套地說,科技日新月異,新開發的流動支付方式層出不窮,我問專家楊和生,流動支付有多少種?他說他也無法清晰地做分類。不過,簡單粗略地分,可以分為實體和虛擬兩種。所謂實體,即是用戶做交易時局限於實物,例如八達通需要先擁有一張實體卡;Visa近年推出500元以下交易毋須簽署的Visa Paywave,也是一嘟就過數,但同樣要有一張Paywave卡。至於虛擬,就是只要擁有一個帳戶、密碼,在任何裝有相關軟件就能進行交易,例如支付寶、電子錢包,又或是萬事達卡最新推出的MasterPass。


■虛擬

電子錢包

用法﹕登記成為帳戶後,先要替帳戶增值

風險﹕電子錢包大多不屬於銀行,把錢存於不知名的電子錢包公司,未必安全;不少電子錢包只有單重認證,即只要輸入一次密碼就能動用帳戶金錢,安全度不高

支付寶

用法﹕可以先增值,也可以在付款時把帳戶連至信用卡,以信用卡支付

風險﹕支付寶網頁稱已通過全球網上支付的安全認證,它的付款平台安全措施或許做得不錯,但歹徒還是可以從用戶入手盜取資料及金錢,多年來媒體亦有報道不少支付寶帳戶被盜用的個案

Visa Checkout 㹕asterPass

用法﹕登記後,信用卡持有人在網上交易時,輸入用戶名稱和密碼便可以,毋須每次輸入16位數字卡號和有效日期等繁複資料。


風險﹕楊和生試用過Visa Checkout,認為只有單重認證,並未夠安全

■實體

NFC(近場通訊)

用法﹕可把NFC想像為縮小版的八達通卡,內置於手機裏,只要放到商店的閱讀器附近,就能進行金錢交易;現在便利店和超巿都有的Visa Paywave和Master Paypass,交易金額少於500元毋須簽署、一嘟過數,其實也是運用了NFC技術

風險﹕曾有評論質疑只要有閱讀器,就能輕易閱讀個人NFC上的資料,不過楊和生說,這個問題已修正,閱讀器只能閱讀表面資料如卡號,若要利用卡號把金錢過戶,要先向銀行申請支付網關(payment gateway),而銀行一般會先審查申請者是否正當商戶,若歹徒非法使用,銀行亦可循申請者資料追蹤

保安不透明 電子支付未夠放心

流動支付在香港仍未流行起來,楊和生認為,這是流動支付仍未讓人覺得可以放心使用。「這回歸最根本的問題﹕人們信不信任電子支付?這就等於人們為什麼相信銀行,願意把錢存入銀行?那是因為人們相信背後的制度,相信規管銀行的那套法規,萬一出問題,你可以追究銀行,銀行倒閉,還有政府的存款保障。」萬事達卡去年做的調查也指出,在大中華區,香港人對電子支付的安全最缺乏信心,當中四分之一最擔憂個人資料被盜竊,包括銀行戶口、身分證號碼、地址等。現在推陳出新的第三方電子支付平台,要讓人放心,首先要讓人知道,出事時用戶有沒有保障?它們說自己的系統安全,那究竟如何安全?「至今,我仍未看到這些公司有獨立的第三方向它們的系統進行測試報告,告訴公眾它們的系統有多可靠,保安措施不透明。我不敢說它們不安全,但它們並未能讓人覺得安全。」


監管法規追不上創新

雖然少用第三方支付平台,但其實香港人並不算抗拒電子付款系統,例如銀行的網上理財、用信用卡在網上購物,也是愈來愈普遍的。「金管局有針對e-banking制訂指引,指引是公開的,所以也相對可靠。」而對於電子支付,金管局在二零一二年曾就NFC進行研究,其後銀行業亦就此制訂指引,但莫乃光說,相對於其他國家的銀行,香港銀行對此並不積極,這或許要歸咎於本地巿場太小、競爭不大。


監管電子支持的法規未與時並進,消費者信心不大,楊和生說,所以難怪香港遲遲未能在這方面急起直追。但創新總不會在法規準備好才出現吧?「沒錯,但在創新後,當人們發現新事物是可行、馬上把相應法規調整,那就不一樣了。支付寶起初進攻台灣巿場時,台灣也是未預備好的,但支付寶滲透力太強,很快對人們生活造成影響,政府就此修補法例。而香港對這方面的反應,真的很慢。」


文:陳嘉文

圖:資料圖片、網上圖片

編輯:洪慧冰

fb﹕http://www.facebook.com/SundayMingpao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