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文(〈Su-35戰機談判玄機〉,刊12月5日《明報》)說到中俄兩國在Su-35戰機軍貿項目談判進展很緩慢,除了在採購數量上很不容易才達成共識外,又馬上進入一個連俄方都未曾面對過,也難以接受的技術難題。從技術層面理解,這是牽涉到機載武器的運用問題、雙方軍用標準和航空工業標準兼容性問題;從心理層面理解這是戰略互信高低問題;從商業層面理解這是商業秘密的問題。因此第二階段談判比第一階段先談進出口數量問題,必然更艱巨緩慢得多,所以長期處於僵持狀態,進入了談判深水區。
中西方機載武器規格已接軌
現代機載武器,都是以火控電腦內建或起碼外建的外掛管理系統,通過數據總線連接武器掛架,再通過掛架接口連接武器,以便執行武器狀態檢測、解鎖預熱程序和輸入目標數據。如美軍國家軍用標準MIL-STD-1553B和對等的中國國家軍用標準GJB289數據總線,就是行內最著名的典型總線,而後者正是通過1987至1990年,中國拿兩架殲-8B戰鬥機到美國改裝雷達和火控系統的「和平珍珠計劃」,獲得的最有價值硬件。飛機升級改裝最後雖然功虧一簣,但只此一項已對中國空軍現代化居功至偉。
GJB289標準全稱「飛機內部時分制指令㟸T應式多路傳輸數據總線」,而相當於美軍國家軍用標準MIL-STD-1760A外掛物管理系統的中國國家軍用標準,就是GJB1「機載懸掛物與懸掛裝置接合部位通用設計準則」。1990年代初開始中國逐步執行這一美國_約統一標準後,中西方機載武器規格、掛架和接口理論上已經接軌,只要知道軟件源代碼便可以互換使用,當然這涉及保密問題。所以那些指中國出口戰機絕對不能使用西方武器,因而削弱了國際競爭力的說法,一聽便知道是軍事航空外行。
中方要掌主動權 如與虎謀皮
俄羅斯對1553B數據總線優點的了解,也是中國引進Su-27戰機的「906工程」後,通過兩國專家參觀交流才逐漸掌握的,俄國自己也緩慢地開始轉用。本世紀出口的蘇霍伊戰機,可根據用戶要求換裝俄國仿製的同類產品。不過由於俄製武器及不同種類掛架,幾十年來累積數量非常龐大,接口也不能通用,即使換裝了數據總線,也不能發射西方武器。因此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無甚吸引力,也依然要繼續採購俄製機載武器。在戰機20多年的全壽命期,將會支出非常可觀的外匯,還未算萬一發生戰爭時的額外消費。唯一例外的就是航空工業羽翼漸豐,已開始騰飛的中國,第一個案例就是採購Su-35。
上文說過由於中國海空軍已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再難以容忍像1990年代那樣,購買Su-27和Su-30戰機時候的一軍兩制,買了飛機也不能發射國產機載武器。即在一支新式武器上已全面跟西方軍工標準接軌的軍隊,還要留下俄軍標準的尾巴,對長期後勤維護保障及戰術協同,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負擔。所以中方在引進Su-35的第二階段談判中,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要修改這一項,要自己掌握主動權,要按照自己的規格標準辦事,不過這就等於與虎謀皮。
考驗雙方互信耐性
從上文簡介可知,武器掛架和接口的修改牽涉到軍用標準兼容性,最要命的還要上溯到機載電腦系統。即俄方需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火控系統甚至部分飛控系統軟件源代碼,拿出來與中方分享。這是任何武器知識產權強國無法接受的泄密行為,會令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優勢。相對地,中方也不會輕易分享自己的先進機載武器核心數據軟件,作為給對方修改軟件的代價。這樣就非常考驗雙方的互信、智慧和耐性,因此第二階段談判開始不久,由於大家立場都非常強硬互不妥協,很快便再次陷入膠着狀態,僅維持有限度規格的溝通接觸。而談判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已是去年初秋了。
(中篇)
作者是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
中西方機載武器規格已接軌
現代機載武器,都是以火控電腦內建或起碼外建的外掛管理系統,通過數據總線連接武器掛架,再通過掛架接口連接武器,以便執行武器狀態檢測、解鎖預熱程序和輸入目標數據。如美軍國家軍用標準MIL-STD-1553B和對等的中國國家軍用標準GJB289數據總線,就是行內最著名的典型總線,而後者正是通過1987至1990年,中國拿兩架殲-8B戰鬥機到美國改裝雷達和火控系統的「和平珍珠計劃」,獲得的最有價值硬件。飛機升級改裝最後雖然功虧一簣,但只此一項已對中國空軍現代化居功至偉。
GJB289標準全稱「飛機內部時分制指令㟸T應式多路傳輸數據總線」,而相當於美軍國家軍用標準MIL-STD-1760A外掛物管理系統的中國國家軍用標準,就是GJB1「機載懸掛物與懸掛裝置接合部位通用設計準則」。1990年代初開始中國逐步執行這一美國_約統一標準後,中西方機載武器規格、掛架和接口理論上已經接軌,只要知道軟件源代碼便可以互換使用,當然這涉及保密問題。所以那些指中國出口戰機絕對不能使用西方武器,因而削弱了國際競爭力的說法,一聽便知道是軍事航空外行。
中方要掌主動權 如與虎謀皮
俄羅斯對1553B數據總線優點的了解,也是中國引進Su-27戰機的「906工程」後,通過兩國專家參觀交流才逐漸掌握的,俄國自己也緩慢地開始轉用。本世紀出口的蘇霍伊戰機,可根據用戶要求換裝俄國仿製的同類產品。不過由於俄製武器及不同種類掛架,幾十年來累積數量非常龐大,接口也不能通用,即使換裝了數據總線,也不能發射西方武器。因此對第三世界國家來說無甚吸引力,也依然要繼續採購俄製機載武器。在戰機20多年的全壽命期,將會支出非常可觀的外匯,還未算萬一發生戰爭時的額外消費。唯一例外的就是航空工業羽翼漸豐,已開始騰飛的中國,第一個案例就是採購Su-35。
上文說過由於中國海空軍已開始進入高速發展期,再難以容忍像1990年代那樣,購買Su-27和Su-30戰機時候的一軍兩制,買了飛機也不能發射國產機載武器。即在一支新式武器上已全面跟西方軍工標準接軌的軍隊,還要留下俄軍標準的尾巴,對長期後勤維護保障及戰術協同,是一項不容忽視的負擔。所以中方在引進Su-35的第二階段談判中,一開始便開宗明義要修改這一項,要自己掌握主動權,要按照自己的規格標準辦事,不過這就等於與虎謀皮。
考驗雙方互信耐性
從上文簡介可知,武器掛架和接口的修改牽涉到軍用標準兼容性,最要命的還要上溯到機載電腦系統。即俄方需要把自己的核心技術——火控系統甚至部分飛控系統軟件源代碼,拿出來與中方分享。這是任何武器知識產權強國無法接受的泄密行為,會令自己的產品在國際市場上喪失競爭優勢。相對地,中方也不會輕易分享自己的先進機載武器核心數據軟件,作為給對方修改軟件的代價。這樣就非常考驗雙方的互信、智慧和耐性,因此第二階段談判開始不久,由於大家立場都非常強硬互不妥協,很快便再次陷入膠着狀態,僅維持有限度規格的溝通接觸。而談判取得突破性的進展,已是去年初秋了。
(中篇)
作者是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