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報專訊】香港回歸以來每每發生跟內地有關的事件,無論在事實還沒有明朗的情况,抑或是事態還在發展的過程,以至在事後證明還有爭議,但反對派在任何時候都只有一個結論:一國兩制已死。雖然一國兩制多番被判死刑,香港還是濤聲依舊。一國兩制是史無前例的制度安排,不時受到挑戰是無可避免的,「兩制」的雙方,需要共同為「一國」的目標去不斷克服困難。
李波事件目前為止屬於第一類,事實都沒有大白,不可能從片面事實去做出任何結論性的判斷。但當事人的身分以及他所從事的行業,確實是能夠折射「一國兩制」的好例子。香港奉行西方式的言論自由模式,只要不觸犯誹謗法律,任何出版物都不會受到任何形式的限制,即使出現誹謗爭議,也是循民事由被誹謗一方提出控告索取賠償以及禁制出版和發行有關內容。
香港藥房超多令外國遊客以為香港人體質差,奶粉銷售量超多讓人以為香港生育率旺盛,還有就是書攤、報紙檔以至便利店都在出售揭發中央領導人貪污、權鬥、生活腐化的書籍,如果這些書籍所描述的都是千真萬確,中共應該早已經倒台8次。
內地實行嚴格的出版規範,出版社須具備資質才能獲分配書號和刊號出版發行,書籍內容有事前和事後的審查制度,除了一些學術討論可以探討跟中共主張不一致,或者一些跟政治不沾邊的風花雪月以及商業書籍,任何跟政治有關的都要受到審查。
兩地出版法不同 內地官不慣興訟
這是河水不犯井水的一國兩制,但當香港以本身理解的言論自由去出版有關內地政治的書籍,這個「一國兩制」就不簡單了。有法律學者認為,還是簡單,受到誹謗一方可以到香港來興訟,相信香港的法庭會公正審判,從而引伸結論認為香港的法治比內地優勝。可是,香港的誹謗法以及法庭,並不可以百分百保護受害者,首先被誹謗一方要證明由於誹謗內容導致經濟損失,並且要證明兩者之間的關係,才能獲得勝訴及賠償,至於那些沒有名譽地位因而不能證明誹謗內容導致他們經濟損失的,誹謗法也幫不了你,况且官司費用驚人,打贏官司但賠償額不足以支付律師費的,比比皆是。
有立法會議員認為中央領導人不會來港興訟,是此舉會抬舉了出版商,但實際上恐怕還不止於此,在法庭上對簿公堂,需要提交證據及受到辯方律師的質問,當中牽涉隱私甚至是國家機密的事情,怎能帶到香港的法庭來公之於世呢?更重要的是,受到誹謗一方,如果手上有重大的權力,即使是私人的名譽受到損害,一般都不應該跟民間人士在法庭上爭一日之長短,因為有權勢的可以利用法律以外的各種方法去保護自己的權利。
問題還是在於一國兩制,內地官員手上有極大的權力,他們也習慣用行政命令讓下屬聽命,用不着到法庭去告人家誹謗,但這些對北京官員的保護機制,完全不適用於另一制的香港。
除了內容失實導致誹謗的問題,還有議論中央個人以及政策的出版物。有關的議論,即使是缺乏事實根據甚至是失實的,在香港都可以自由出版。在內地,所有出版物都掌握在國家控制的範圍,不要說攻擊,連議論也是不允許的。
「妄議」中央大政方針在內地亦屬大罪
中共最近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對於黨員「公開發表違背4項基本原則,違背、歪曲黨的改革開放決策……妄議中央大政方針,破壞黨的集中統一的;醜化黨和國家形象,或者詆譭、誣衊黨和國家領導人,或者歪曲黨史、軍史的」,可以給予從警告到撤銷黨內職務的處分,最嚴重的是開除出黨。這就意味着違反條例的官員的政治生命結束。北京市副書記呂錫文近日因為「妄議中央大政方針」,被指嚴重違反政治紀律,開除黨籍及行政職務。
習近平上台後加強對黨員的管理和要求,但同時提倡黨內民主,即任何政策改動或頒布前,內部先進行醞釀和討論,廣泛徵求意見才拍板。不過執行情况如何,由於透明度不高,外界難以了解。未經證實的傳聞說習近平在決議並公開軍隊改革內容後說了一句話,11月24日之前討論軍隊改革,是建議和意見,11月24日還有不同意見的,是反對中央。意思十分明確,就是決議形成後不能「妄議中央」。
河水跟井水從來分不開,香港報刊關於中央領導人個人或者大政方針的議論或者批評,大部分是根據已經公開的決議和頒布的政策作為事實,雖然都是懷着關心國家民族前途的角度來議論,但這對北京來說就是「妄議中央」,問題是在內部醞釀和討論的過程中,香港並非內部範疇,沒有發言權。這種情况在一國兩制實施後都一直存在,也沒有引起太多的爭議。
目前出現問題的是一些出版物,根據小道消息,或者子虛烏有的杜撰,對中央領導人的私人生活蜚短流長,而且完全以營利為目的。這在香港當然屬於言論自由的部分,法律不管,媒體自律也不管,幾乎就是純粹的商業行為。可是,出了問題卻牽動整個社會,特別是政界來討論,某些人還要採取行動「營救」,可以說,「兩制」的雙方都是沒有對焦,是將不同範疇的問題放到言論自由的角度來討論,甚至無限放大到一國兩制的存亡,如果在事實還沒有清楚以前就下結論,更是借題發揮。
一國兩制無論你喜歡與否,還要實行至少31年,「兩制」本來就有內在的矛盾,隨着中央與地方都在不斷變化,新的矛盾也會持續出現,雙方需要無限的耐性,和共同克服困難和改進制度安排的決心,才能將一國兩制的利弊揚長避短。
阮紀宏
資深傳媒人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