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楊志剛:帶着病歷 輕鬆旅遊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9日 06:35
2016年01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正當香港為來自內地「零團費」的低端旅遊業問題費煞思量時,多個國家卻在猛賺最高端的遊客生意:醫療旅遊。國內富豪動輒花費百萬在外國名牌醫院如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接受治療。如果內地富豪大批來香港治病,並為港人帶來巨大經濟利益,我們應該擁抱他們,還是用應付雙非孕婦的方法去抵制他們?


旅遊是香港支柱產業。而醫療旅遊,是旅遊業之中增長最急速和人均消費最高的板塊。但是這與香港無緣。根據世衛組織的一份報告,醫療旅遊正以每年20%的高速增長。以泰國為例,2002年泰國接待了63萬名醫療遊客,2007年激增至137萬,而2012年的官方數字是253萬名醫療遊客。


醫療旅遊的其中一項好處,是能夠不斷提升醫療旅遊提供地的醫療資源和水平。泰國只是其中一個例子。假使香港有一套嚴密的監管機制,確保從內地富豪病人身上賺取的大量財富,主要用來補貼香港貧困病人,並用來提升香港的公共醫療服務,讓港人病有所醫。這做法可否接受?


不管香港接受不接受,反正其他地方都接受了。醫療先進地區如美國、英國、瑞士、 新加坡、泰國、韓國、台灣甚至約旦,都在大力推動醫療旅遊,吸引富豪病人,賺取外匯,進而提升其醫療資源。香港的醫院也曾經吸引大批國內來客:她們主要是來港產子的內地孕婦。早期來港產子的全是富裕階層的孕婦,能為香港增添財富,而這些財富,只需要透過簡單的行政措施,便能用來造福本地病患者。但政府處理不當,醫療產業未開頭便吸引大批沒有經濟能力的「無證媽媽」來港產子,成為中港矛盾的早期激化劑。


投入少眼光窄 港醫療先進變落後

特區政府多年前已提出「醫療產業」的口號,可惜對發展醫療產業最大的障礙,即醫生人手嚴重不足,卻視而不見,見而不動。以香港每1000人只有1.7名醫生的可恥數字,憑什麼搞醫療產業?


美國史丹福研究所的一項研究顯示:內地人2014年共花780億港元於醫療旅遊。香港過去在多方面都獲益於國內財富的激增。因為近水樓台,香港理應最具優勢,去發展醫療旅遊以吸金惠港,因為國內醫療遊客毋須長途跋涉和乘坐飛機便可以在香港得到世界一流的醫療服務,而且沒有語言和文化上的差異,容易和醫療團隊溝通。可惜香港投入小、人手缺、制度差、眼光窄,令到香港醫療由先進變為落後。美國、英國為何有條件搞醫療產業?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數字,美國投放於醫療服務的經費,達國民生產總值17.1%。英國也佔9.1%。香港只得5.2%。


醫療服務的全球化、先進醫療旅遊的制度化、香港醫療制度的僵化,遲早令港人拿着病歷往外地醫院看病。


作者是教育工作者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