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糸:林鄭月娥答非所問嗎長青網文章

2016年01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6年01月09日 06:35
2016年01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明報》1月6日載有吳志森先生以〈公安越境擄劫 港人還能心存僥倖嗎?〉為題的文章,讀後有感。筆者手頭資料不特別充分,不敢為李波案下論,本文在意吳文的論證手法。


吳文引述林鄭司長1月2日受訪的公開談話,用上頗主觀的描述,有「答非所問,顯然在迴避問題」、「面露不悅」和「顯得一臉不耐煩」的形容。政府新聞公報的新聞稿附有司長受訪的現場錄影片段,司長當時有否出現上述的情態,吳認為有,有人認為沒有,公眾可評。


行文決絕 言過其實

至於司長「答非所問」之說,從文字紀錄上看,可能是;但從當日錄影片段的情境來看,就不一定。新聞處製作官員講話的文字紀錄是盡可能每字收錄,官員公開講話每有開場白,記者搶先發問平常不過。吳一定要說司長「答非所問」,要麼是無視現場實况,要麼就是誣衊。


新聞處每早為政府官員摘寫本地要聞熱點,官員出席公開活動前已大概掌握記者提問。官員站出來,通常已備有口徑,如要迴避,乾脆不接受訪問,這是行內常識,「迴避問題」只是吳想達至的結論。


問題還不止是「迴避問題」的說法,而是「顯然」這類字眼。筆者近年有種觀察,公眾人物不論撰文或講話,為加強論點、為搶傳媒注意,有理也好沒理也好,習慣把話說到盡處。一如吳文,「顯然在迴避問題」、「完全不成比例」、「絕不能獨善其身」。當中的「顯然」,有多明顯?「完全」即是百分之一百;「絕不」也就是毫無餘地,行文決絕如此,常常言過其實。


願認真說理的人太少

吳文再引2004年董建華聲明指「絕不可以接受(有內地公安人員越境查案)」,說明以梁振英為首的特區政府捍衛「一國兩制」的決心「衰過董建華年代」。吳同日為《蘋果日報》撰文,有提及「梁振英開腔說不接受大陸公安在香港執法」,在《明報》文章引述林鄭,也引述李家超,卻省略梁的講話。董梁兩者的說法,至少在字面上,並無二致;持平公道的人,不會貿然得出吳氏「衰過董建華年代」的結論。


吳文予人的感覺,似為達至既有結論選擇性採納證據。我為《明報》長期讀者,吳的文章看的不算少。讀吳的文章,讀一等於讀十。不嫌直白的說,吳的文字一貫立場先行,宣傳個人看法多於說理。吳為資深傳媒工作者,晚輩區區批評文字,料想吳不以為忤,筆者只感世道乖謬,願意認真說理的人太少。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