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最近運輸及房屋局就提出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電子道路收費先導計劃進行為期3個月的公眾諮詢。其實,自1980年代至今,政府已3次研究電子道路收費(經濟學稱之為「交通擁擠收費」(congestion pricing))的可行性,筆者相信以現今的科技水平、港鐵的覆蓋範圍和考慮中區及其周邊持續交通擠塞的狀况,實施電子道路收費是值得支持的。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諮詢文件和文獻的資料,殖民地政府於1983至1985年首次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試辦計劃,無奈,由於當時香港剛剛經歷中英談判,部分市民對1997年回歸祖國感到憂慮,所以對電子道路收費系統能夠收集個人資料變得抗拒。此外,地鐵港島線是在1985年正式通車,令當時港島的交通得以改善,因此,最後殖民地政府決定暫時不在港島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
關鍵在會否獲足夠公眾支持
最近10多年的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由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所產生的私隱問題已能解決並已有成功例子,所以,這問題已不能成為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攔路虎。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解決道路擠塞的方法會否獲得足夠的公眾支持?筆者相信這才是決定今次諮詢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過去3次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完成時,剛好是香港進入或已處於經濟衰退期間,市民自然對這種類似加稅的提議感到非常不認同。但現在香港經濟卻有溫和增長,再加上全民就業,現時進行電子道路收費諮詢絕對是一個適當時機。
需詳盡解釋收費的社會效益
然而,筆者認為這份諮詢文件需要更詳盡地解釋電子道路收費為香港帶來的社會效益,所謂社會效益是包括:(1)經濟利益、(2)環保效益和(3)電子道路收費效益。筆者最近參考幾份外國交通研究報告,發現市民最關心的竟然是環保效益和電子道路收費效益,這結果與筆者原先的估計有頗大差別。
環保效益是指電子道路收費能夠減少車輛數目,從而令車輛的廢氣排放及交通噪音兩方面均可以減少。由於汽車廢氣排放是引起溫室效應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減低汽車的廢氣排放是相當受社會支持的。但這份諮詢文件卻沒有清楚解釋如何量化環保效益,對市民來說,一個量化的「銀碼」肯定有較大的心理影響力,筆者相信在未來兩個多月,負責這項諮詢的高官必須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給予市民,以增強政府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理據。
電子道路收費是針對駕駛者,所以不少駕駛者認為這措施是不公平的。另外,部分市民對電子道路收費視為「加稅」,他們在社會上可能形成強大的反對聲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政府可以考慮將部分電子道路收費的收入作為低收入在職人士和學生的交通津貼,這種財富再分配絕對有助政府爭取市民支持電子道路收費。
的士不應被豁免
筆者不希望花太多篇幅討論關於電子道路收費的技術問題,例如收費區、收費機制、收費時段、收費水平、科技、豁免、優惠等等。但從交通諮詢委員會於2014年底完成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的資料,的士於早上繁忙時間使用4條主要連接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道路(包括東區走廊、干諾道中、夏愨道和金鐘道)比率可以高達45%(見表),反映這些主要道路的交通擠塞是由於過多的士使用所致,因此,筆者認為一旦政府決定推行電子道路收費,的士應該是唯一不應該被豁免的公共交通工具。
電子道路收費是基於用者自付的原則,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紓緩交通擠塞問題。當然,要確保此計劃成功,政府執法例如加大力度打擊違例泊車是必須的。另外,政府也可以增加宣傳多用大型公共交通對社會的好處,落實電子道路收費便不會再等多30幾年了。
作者是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根據運輸及房屋局的諮詢文件和文獻的資料,殖民地政府於1983至1985年首次推行電子道路收費試辦計劃,無奈,由於當時香港剛剛經歷中英談判,部分市民對1997年回歸祖國感到憂慮,所以對電子道路收費系統能夠收集個人資料變得抗拒。此外,地鐵港島線是在1985年正式通車,令當時港島的交通得以改善,因此,最後殖民地政府決定暫時不在港島區實施電子道路收費。
關鍵在會否獲足夠公眾支持
最近10多年的資訊科技突飛猛進,由電子道路收費系統所產生的私隱問題已能解決並已有成功例子,所以,這問題已不能成為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攔路虎。然而,另一個更重要的問題是這個解決道路擠塞的方法會否獲得足夠的公眾支持?筆者相信這才是決定今次諮詢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過去3次的電子道路收費計劃完成時,剛好是香港進入或已處於經濟衰退期間,市民自然對這種類似加稅的提議感到非常不認同。但現在香港經濟卻有溫和增長,再加上全民就業,現時進行電子道路收費諮詢絕對是一個適當時機。
需詳盡解釋收費的社會效益
然而,筆者認為這份諮詢文件需要更詳盡地解釋電子道路收費為香港帶來的社會效益,所謂社會效益是包括:(1)經濟利益、(2)環保效益和(3)電子道路收費效益。筆者最近參考幾份外國交通研究報告,發現市民最關心的竟然是環保效益和電子道路收費效益,這結果與筆者原先的估計有頗大差別。
環保效益是指電子道路收費能夠減少車輛數目,從而令車輛的廢氣排放及交通噪音兩方面均可以減少。由於汽車廢氣排放是引起溫室效應的其中一個原因,所以減低汽車的廢氣排放是相當受社會支持的。但這份諮詢文件卻沒有清楚解釋如何量化環保效益,對市民來說,一個量化的「銀碼」肯定有較大的心理影響力,筆者相信在未來兩個多月,負責這項諮詢的高官必須提供這方面的資料給予市民,以增強政府實施電子道路收費的理據。
電子道路收費是針對駕駛者,所以不少駕駛者認為這措施是不公平的。另外,部分市民對電子道路收費視為「加稅」,他們在社會上可能形成強大的反對聲音。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政府可以考慮將部分電子道路收費的收入作為低收入在職人士和學生的交通津貼,這種財富再分配絕對有助政府爭取市民支持電子道路收費。
的士不應被豁免
筆者不希望花太多篇幅討論關於電子道路收費的技術問題,例如收費區、收費機制、收費時段、收費水平、科技、豁免、優惠等等。但從交通諮詢委員會於2014年底完成的《香港道路交通擠塞研究報告》的資料,的士於早上繁忙時間使用4條主要連接中環及其鄰近地區道路(包括東區走廊、干諾道中、夏愨道和金鐘道)比率可以高達45%(見表),反映這些主要道路的交通擠塞是由於過多的士使用所致,因此,筆者認為一旦政府決定推行電子道路收費,的士應該是唯一不應該被豁免的公共交通工具。
電子道路收費是基於用者自付的原則,是一個有效的方法紓緩交通擠塞問題。當然,要確保此計劃成功,政府執法例如加大力度打擊違例泊車是必須的。另外,政府也可以增加宣傳多用大型公共交通對社會的好處,落實電子道路收費便不會再等多30幾年了。
作者是經濟學家、冠域商業及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