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社評﹕電話騙案猖獗成公害 警與內地合作速破案長青網文章

2015年08月11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8月11日 06:35
2015年08月11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今年以來,電話騙案持續增加,特別是由7月開始,舉報超過800宗,涉及約1.2億元。除了警方接獲的報案之外,不少市民都有接過這類電話的經驗,情况可以用騙徒無孔不入來形容。事態不僅使一些人無辜遭受損失,也有迹象顯示騙案對市民之間、市民與公權力之間的互信,構成一定衝擊以至破壞。由於這類騙案跨境涉及內地,本港警方與內地公安部門要通力合作,盡快破案,把騙徒繩之於法,使電話騙案不再困擾香港市民。


不僅受害市民失錢財

另挫損社會互信基礎

近日互聯網上瘋傳一張抬頭由廉政公署發出的函件,稱「到訪不遇」,要求收信人見字後,在辦公時間致電到指定電話號碼與職員聯絡。由於電話騙案使人對「官方信譽」起疑,網民對這封函件的真偽,隨即引發熱議。據了解,有關函件確實由廉署發出,事態反映電話騙案損及市民與公權力的互信,這是一例。內地一些光怪陸離現象,不少都與偽冒或弄虛作假有關,造成內地社會相互之間信任程度甚低,電話騙案具備了同類事態的特徵,對香港社會互信的破壞,不宜忽視。


根據已經發生的電話騙案,最初是騙徒盲打亂撞的「猜猜我是誰」或虛假綁架,可是這些招數較容易識破,騙徒已經少用,進而以「進階」行騙手法,繼續騙財。近期,發現較多的是騙徒假扮速遞公司人員,指受害人包裹內有違禁品,並轉接電話到假冒的「內地官員」,要求事主交出個人資料和網上理財密碼等,以證清白,或直接要求對方存錢到內地戶口。此外,騙徒甚或假扮銀行、中聯辦、證監會、特區政府部門和內地公安人員等,利用手機應用程式顯示相關機構的電話號碼,使市民信以為真,從而騙取市民個人資料和金錢。


今年首7個月,警方接獲電話騙案接近2400宗,受害市民損失金錢總額約1.75億元;單以7月計為838宗,平均每日約27宗,其中超過300人蒙受損失,每人平均被騙約42萬元。昨日最新揭發的一宗,是一名73歲的老婆婆接獲一名男子來電,自稱是一個機構的人員,指婆婆涉及內地一宗案件,其後轉駁給一名自稱內地執法機構的男子接聽,多次要求婆婆存入金錢到一個內地銀行戶口,以處理案件,共涉及約2000萬元。這位婆婆的遭遇,與近期電話騙案受害人的案情,如出一轍。


電話騙案,從已知騙徒手法分兩種,一種是所謂「打盲毛」,即隨機打一個電話號碼,對接聽人想方設法騙錢財;另一種「有目標」,即是騙徒預先掌握了受害人一些個人資料,然後致電行騙。近日,廣州市公安局長表示,其辦公室電話常接到詐騙電話,騙徒不但能叫出他的名字,甚至致電他家中,云云。公安大員經驗豐富,騙徒打他的主意,當然不會得逞,只是一般人對政府、公權力多有敬畏之心,特別是長者心急「打救」子女兒孫,很容易就中了騙徒奸計。


今次電話騙案來勢兇猛,主要是騙徒許多時候掌握了受害人部分資料,例如可說出名字和身分證明文件部分號碼等,使受害人或其家人信以為真而聽從擺布。迄今所知電話騙案主要來自內地,至於騙徒如何得到受害人一些基本資料,此乃關鍵所在。電話騙案在香港已經成為公害,而近期在廣東省內茂名、惠州和湛江三市的電白、茂南、博羅和吳川4地,同時展開專門打擊電訊詐騙集團行動,拘捕35名疑犯。由此看來,這類騙案在內地也甚為猖獗。


騙徒掌握受害人資料

循此偵查可順藤摸瓜

本港警方就電話騙案,先後拘捕了幾個人。不過,昨日到北京參與公安部打擊電話騙案會議的警務處刑事及保安處長羅夢熊表示,被捕者都是小腳色,他還以產業化來形容行騙集團的組織和運作。然而,即使行騙集團手法再高妙,他們在行騙過程中,肯定會留下不少「手指模」,當局循此偵查,相信騙徒最終會無所遁形。由於騙案重要部分都在內地,例如受害人大多存款到內地銀行戶口,因此需要內地公安與本港警方合作;北京公安部已經介入此事,對搗破電話行騙集團,可以保持審慎樂觀。


除了警方與公安合作之外,本港一些機制亦應該及早調整,以壓縮行騙集團的活動空間。例如來電顯示頁面增加代表從外地來電的「+」符號,讓市民提高警覺,識別可疑電話,此做法對市民提供具體協助,應該盡快實施。另外,警方早前搗破一宗以中介公司為名,透過推銷電話訛稱可協助提高借貸評級,以取得優惠借貸條款,從中騙取保證金達480萬元的案件,而近日金管局向銀行發出指引,要求銀行在包括私人貸款及信用卡等無抵押的個人消費貸款業務上,停止利用中介公司轉介業務,以減低電話推銷行騙的風險。這是適時恰當的做法,改善諸如此類機制,可減少市民受騙的機率。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