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飛龍」作為亞洲國際都會的品牌標誌,想不到保質期這麼短。由首任特首董建華於2001年在國際舞台大鑼大鼓的高規格推出,到現任特首梁振英上任後把飛龍襟章除下,飛龍標誌風光了僅僅十多年。 飛龍雖然未下架,但已被靜悄悄的摺起雙翼。飛龍摺翼的背後,突顯了一國兩制所產生的基本矛盾:香港應該是邁向國際,還是融入國家?
這個矛盾涉及兩個不同議題。其一是理性思考上的香港定位問題。其二是香港人對國家的公共感情和身分認同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查詢特區政府,按照以往官方的回應口徑會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即是兩面通吃。但是到了今天,連這個安全系數極高的回應口徑都不再政治正確,因為本土派勢力開始抬頭之後,「背靠國家」給人的形象化聯想, 就是一見祖國便「拎轉身」。 背靠國家,變成背棄國家。
飛龍標誌是科學和藝術結晶
面向世界其實並非新事物。 香港一直以來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到霍英東先生在韓戰時的突破物資禁運以報效國家,到配合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建設祖國,香港一直靠的就是面向世界的全球網絡。沒有國家,香港缺糧缺水,活不成。沒有面向世界,香港只是國家的南隅一角,風光不起。 回歸之後,由於西方國家和傳媒憂慮香港會逐漸變成中國一個南方城市,因此政府斥資以千萬元計的費用,聘用國際公關公司,構建香港的品牌形象。
設計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品牌標誌,並非憑空勾畫出一個視覺上漂亮的圖像便可,因為這個標誌必須反映該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包含該地獨特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而同時能夠投射該地人民對家園和未來的願景。因此全球各地每逢塑造國家品牌形象,定必進行大量調查研究,蒐集數據,測度民心,這樣才可以把應該反映的、包含的、和投射的素質能夠結晶出來。這是一個科學過程。把抽象的結晶體轉化成圖像標誌和精簡的文字,是藝術過程。香港飛龍標誌和連帶的「亞洲國際都會」標語,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
這個形象工程的推手是特區政府。因此飛龍作為標誌和亞洲國際都會的標語,蘊藏了特區政府所希望構建的香港國際形象,亦反映了政府當初意圖設定的香港國際定位。
2001年董建華在政商領袖冠蓋雲集的「財富論壇」上正式推出香港飛龍和亞洲國際都會的品牌。在場的包括江澤民和克林頓。董建華當時宣布香港的定位就是:香港對亞洲的作用,猶如紐約之對美洲,和倫敦之對歐洲。雖然2001年香港經濟開始下滑,但香港在亞洲仍然處處領先,整體上還是雄心勃勃,志在千里。事實上,假如香港自2001年開始便能全港一心,建設家園,今天極有可能已經是叱咤全球的國際大都會。但香港過去14年的停滯不前,市民生活質素毫無提升,國際屬性愈見薄弱,中國屬性日見濃厚,終於催生了年輕一代的本土意識。
14年前特區政府把香港定位為國際都會,是無可選擇下的必然選擇。回歸前的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最大分別就是香港是殖民地,實行資本主義。回歸後,碰上國內的極速發展,香港與國內其他城市的分別,就是香港的國際特質。如果不保存並突顯香港的國際內涵和西方色彩,便會模糊了香港和國內城市的分別。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的擔心,就是香港與國內城市的分別一旦模糊,隨後而來的便是價值上和制度上的大面積內地化。
超級聯繫人 暗藏香港定位轉移
這也是梁振英政府與前朝政府其中一個分別。前特首曾蔭權上任後雖然在多方面和董建華政府劃清界線,但仍然一直沿用飛龍標誌和「國際都會」的定位。除了煲呔之外,飛龍襟章亦成為他的指定服飾配搭。到了梁振英,飛龍襟章不見了,連「亞洲國際都會」也愈來愈少提及。就以最近特區成立18周年酒會上的致辭為例,他兩次提及香港作為 「超級聯繫人」的重要,就是不提「亞洲國際都會」。超級聯繫人就是把世界與國家聯繫起來,中國屬性高了很多, 國際內容褪了很多。名稱上潤物無聲的改變,暗藏着香港定位的轉移。
這是不必要的。香港的國際定位,與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和集體感情,是性質不同的議題。香港的國際定位,定當以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為依歸。香港的國際內容愈豐富,就愈能報效國家。歷來如是,今亦如是。香港的國際內容愈豐富,就愈能保持香港的優勢。向來如此,今更如此。
至於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或抗拒,是個人深刻體驗的總結。旁人不宜作價值判斷。香港定位愈是國際,香港的中國內涵愈會被港人珍惜。華僑和旅居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就往往超逾本土的中國人。在香港殖民地時代長大的幾代人、受殖民地教育的幾代人,從沒有像回歸後在特區長大的這一代青年這樣抗拒國家。為何如此,需要深刻反思。你罵他黃皮白心、數典忘祖,被西方傳媒洗腦還不自知,幾乎想抽出藤條代他父母把他痛打一頓。 他罵你黨國不分,盲目附和,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關進黑牢的政權,怎值得支持? 雙方都是忠於自己內心的價值和道德底線。氣上心頭血壓飈升時,把衣袋中女兒9歲時拍的照片拿出來欣賞,年輕人就把女朋友溫馨照片拿出來想像一下,化戾氣為祥和,然後一同思考我們共同家園的路向。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這個矛盾涉及兩個不同議題。其一是理性思考上的香港定位問題。其二是香港人對國家的公共感情和身分認同問題。
這個問題如果查詢特區政府,按照以往官方的回應口徑會是「背靠國家,面向世界」,即是兩面通吃。但是到了今天,連這個安全系數極高的回應口徑都不再政治正確,因為本土派勢力開始抬頭之後,「背靠國家」給人的形象化聯想, 就是一見祖國便「拎轉身」。 背靠國家,變成背棄國家。
飛龍標誌是科學和藝術結晶
面向世界其實並非新事物。 香港一直以來為國家作出巨大貢獻,從孫中山先生的革命思想,到霍英東先生在韓戰時的突破物資禁運以報效國家,到配合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政策,建設祖國,香港一直靠的就是面向世界的全球網絡。沒有國家,香港缺糧缺水,活不成。沒有面向世界,香港只是國家的南隅一角,風光不起。 回歸之後,由於西方國家和傳媒憂慮香港會逐漸變成中國一個南方城市,因此政府斥資以千萬元計的費用,聘用國際公關公司,構建香港的品牌形象。
設計一個國家或城市的品牌標誌,並非憑空勾畫出一個視覺上漂亮的圖像便可,因為這個標誌必須反映該地的歷史地理文化、包含該地獨特的精神面貌和價值取向、而同時能夠投射該地人民對家園和未來的願景。因此全球各地每逢塑造國家品牌形象,定必進行大量調查研究,蒐集數據,測度民心,這樣才可以把應該反映的、包含的、和投射的素質能夠結晶出來。這是一個科學過程。把抽象的結晶體轉化成圖像標誌和精簡的文字,是藝術過程。香港飛龍標誌和連帶的「亞洲國際都會」標語,就是科學和藝術的結晶。
這個形象工程的推手是特區政府。因此飛龍作為標誌和亞洲國際都會的標語,蘊藏了特區政府所希望構建的香港國際形象,亦反映了政府當初意圖設定的香港國際定位。
2001年董建華在政商領袖冠蓋雲集的「財富論壇」上正式推出香港飛龍和亞洲國際都會的品牌。在場的包括江澤民和克林頓。董建華當時宣布香港的定位就是:香港對亞洲的作用,猶如紐約之對美洲,和倫敦之對歐洲。雖然2001年香港經濟開始下滑,但香港在亞洲仍然處處領先,整體上還是雄心勃勃,志在千里。事實上,假如香港自2001年開始便能全港一心,建設家園,今天極有可能已經是叱咤全球的國際大都會。但香港過去14年的停滯不前,市民生活質素毫無提升,國際屬性愈見薄弱,中國屬性日見濃厚,終於催生了年輕一代的本土意識。
14年前特區政府把香港定位為國際都會,是無可選擇下的必然選擇。回歸前的香港,與其他中國城市最大分別就是香港是殖民地,實行資本主義。回歸後,碰上國內的極速發展,香港與國內其他城市的分別,就是香港的國際特質。如果不保存並突顯香港的國際內涵和西方色彩,便會模糊了香港和國內城市的分別。泛民主派和本土派的擔心,就是香港與國內城市的分別一旦模糊,隨後而來的便是價值上和制度上的大面積內地化。
超級聯繫人 暗藏香港定位轉移
這也是梁振英政府與前朝政府其中一個分別。前特首曾蔭權上任後雖然在多方面和董建華政府劃清界線,但仍然一直沿用飛龍標誌和「國際都會」的定位。除了煲呔之外,飛龍襟章亦成為他的指定服飾配搭。到了梁振英,飛龍襟章不見了,連「亞洲國際都會」也愈來愈少提及。就以最近特區成立18周年酒會上的致辭為例,他兩次提及香港作為 「超級聯繫人」的重要,就是不提「亞洲國際都會」。超級聯繫人就是把世界與國家聯繫起來,中國屬性高了很多, 國際內容褪了很多。名稱上潤物無聲的改變,暗藏着香港定位的轉移。
這是不必要的。香港的國際定位,與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和集體感情,是性質不同的議題。香港的國際定位,定當以國家利益和香港利益為依歸。香港的國際內容愈豐富,就愈能報效國家。歷來如是,今亦如是。香港的國際內容愈豐富,就愈能保持香港的優勢。向來如此,今更如此。
至於香港人對國家的認同或抗拒,是個人深刻體驗的總結。旁人不宜作價值判斷。香港定位愈是國際,香港的中國內涵愈會被港人珍惜。華僑和旅居海外華人對中國的認同感,就往往超逾本土的中國人。在香港殖民地時代長大的幾代人、受殖民地教育的幾代人,從沒有像回歸後在特區長大的這一代青年這樣抗拒國家。為何如此,需要深刻反思。你罵他黃皮白心、數典忘祖,被西方傳媒洗腦還不自知,幾乎想抽出藤條代他父母把他痛打一頓。 他罵你黨國不分,盲目附和,把諾貝爾和平獎得主關進黑牢的政權,怎值得支持? 雙方都是忠於自己內心的價值和道德底線。氣上心頭血壓飈升時,把衣袋中女兒9歲時拍的照片拿出來欣賞,年輕人就把女朋友溫馨照片拿出來想像一下,化戾氣為祥和,然後一同思考我們共同家園的路向。
作者為教育工作者
■稿例
1.論壇版為公開園地,歡迎投稿。讀者來函請電郵至forum@mingpao.com,傳真﹕2898 3783。
2.本報編輯基於篇幅所限,保留文章刪節權,惟以力求保持文章主要論點及立場為原則﹔如不欲文章被刪節,請註明。
3.來稿請附上作者真實姓名及聯絡方法(可用筆名發表),請勿一稿兩投﹔若不適用,恕不另行通知,除附回郵資者外,本報將不予退稿。
4. 投稿者注意:當文章被刊登後,本報即擁有該文章的本地獨家中文出版權,本報權利並包括轉載被刊登的投稿文章於本地及海外媒體(包括電子媒體,如互聯網站等)。此外,本報有權將該文章的複印許可使用權授予有關的複印授權公司及組織。本報上述權利絕不影響投稿者的版權及其權利利益。
留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