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敖恆宇﹕我們爭取的,不是這些東西!長青網文章

2015年05月2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5月29日 06:35
2015年05月2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近年來,香港的年輕人積極地參與不同的社會運動,例如反高鐵及反國民教育科,令很多人覺得新一代不再是政治冷感,反而努力地推動社會轉變及民主發展。新冒出頭來的年輕人,更被冠稱「雨傘新世代」,他們活躍於以不同形式參與雨傘運動,包括自發地到場支援、出席大會號召的集會、參與文宣和地區工作等。當然亦有一些青年人以較激烈的形式參與運動例如佔領、圍堵警察防線、組織「鳩嗚團」等。


對不少香港人來說,苦等民主路多年卻遙遙無期,政府施政卻屢屢失誤,加上每况愈下的政治局勢,都誘發他們走上街頭。年輕的一輩都似乎有「被選中的世代」感受,高聲吶喊:我要真普選。但有些人卻認為他們表現過激全然與政府施政、人大8•31框架無關,只是社會缺乏向上流動的機會,於是政府應多關注青年人的「問題」才行。


究竟是「生於亂世,有種責任」這種使命感驅使大學生罷課、集會及遊行,甚至徹夜不眠地留守於街頭?還是如某些高官所言青年人無工無樓、缺乏「發圍」機會,於是將怨氣訴諸於佔領和抗爭呢?

在筆者的問卷內,有20項論述問及大學生對政治、社會現况及年輕人處境的看法。這些論述,可以分為4個不同的面向(Dimensions),分別是(一)特區政府的表現(包括管治能力及捍衛法治和人權)、(二)年輕人處境(包括向上流動的機會)、(三)社會問題及公義(包括貧富懸殊及社會資分配的機制)及(四)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即是否感到有能力去改變政治現狀)。


表一顯示受訪者在上述4個面向所得的平均分,尺度是由1至5分。在頭3項,分數愈高,代表受訪者對該方面的狀况愈感不滿。明顯地大學生對於社會不公和政府表現最為不滿,平均分分別是4.17分和3.97分。至於年輕人處境這個面向的平均分為3.68分,雖然未算理想,但惡劣程度遠不及社會不公及政府表現。眾高官所言年輕人的處境弱勢才導致他們參與街頭抗爭是否屬實,值得斟酌。面對目前的政治及社會狀况,受訪者的政治效能感(Political efficacy)只達中度稍高的水平(3.37分),他們覺得尚有能力去影響政治。


表二列出不同變項之間的相關系數(Correlation),數值愈高,關係愈密切。概括而言,不滿政府表現及社會不公這兩個因素有較大的影響力,若被訪者在這兩方面的看法較為負面,他們對香港前途感到更為悲觀,亦更認同及參與雨傘運動。例如,不滿政府表現與認同雨傘運動的相關系數高達0.55,而與第二階段的雨傘運動參與的關係亦頗強。


至於年輕人處境欠佳對雨傘運動的認同和參與所起的作用遠不及前兩者,而政治效能感的影響力更微不足道。筆者相信政治及社會現狀提供了重要條件,包括在政府施政、社會問題及年輕人的前途上,令不少大學生感到不滿,甚至懷有怨氣及牢騷,最終引發他們參與雨傘運動,爭取真普選,希望透過制度改革去撥亂反正。政府在雨傘運動後接二連三提出要照顧年輕人的需要,幫助他們改善生活及「上樓」,這對抑制街頭抗爭運動的成效能有多大,結果不言而喻。


(系列之三)

作者是中文大學管理學系教授

0
0
0
書籤
留言 (0)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