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陳智傑﹕政改的「丁蟹效應」?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2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25日 06:35
2015年04月25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香港政制改革踏入白熱化的階段。政府提出方案、泛民堅持否決、北京表明人大「8•31」決定絕不改變、香港民間力量高呼公民提名必不可少。按具學術背景的機構所做的民意調查顯示,支持通過政改方案跟反對的民意分佈大致維持膠着,是故政府、泛民和各路民間力量下一步便是全力「造勢」和詮釋民意。


民意變化跟股票市場有一個共通點,就是「專收叻仔」。民意走勢及選舉結果,往往讓師爺們(spin doctors)大跌眼鏡,正如股票起跌也常使一眾大行及「老行專」措手不及。政改之局發展至今,大致「牛皮靠穩」(民意走勢膠着、長期無驚喜),各方力量都想突破悶局,但又無法可施,唯有寄望最無法捕捉、最具詮釋空間的民意走勢,出現恍如「丁蟹效應」般劇變,好讓政改之局來一個了斷。


問題是,有什麼機會會讓香港對政制改革的民意走勢出現「丁蟹」——即所謂的「黑天鵝」,好讓大約10多個百分點的中間票「靠邊站」?從香港此刻的現况來看,我有以下的猜想:

3種猜想

一、出其不意的社會運動。佔領運動之後的香港,社會運動及公民抗命廣為人知,亦植根於不少港人心中。反水貨客示威,震動香港及大陸輿情,可見社會運動的動員模式,正慢慢「去中心化」——「搞手」的面目愈來愈模糊,參與者大多有共同的感召(例如對「本土」、「抗爭」等論述充滿熱誠),但卻難有統一步調的組織。「去中心化」的動員模式,使愈來愈多號召成為「詐糊」;但亦正因為「詐糊」日多,才讓成功的動員更難捉摸、更出人意表、更具社會威力。


出其不意的社會運動,或會重新喚起社會抗爭的氣氛,但亦可能讓社會再次陷入害怕失序的恐慌,而讓民意轉趨保守。反水貨示威者讓女孩受驚、使沒有走水貨的老伯跌倒,便成為民情對反水貨活動觀感的轉捩點。同樣,假如在政改表決前出現一些出人意表的抗爭運動,亦可能會打破政改悶局,惟社會反應難料。


二、中港矛盾形勢劇變。中港矛盾這幾年來成為大陸跟香港互動的政治主軸,並全面波及兩地於民生、經濟以至政治層面的交往。政制改革,其中一個影響民意走勢的要點,便是香港人對北京政府的信任,以至是對整體大陸社會的文化感覺。目前大陸和香港之間仍充滿猜疑。如果這猜疑的情緒於這幾個月急劇惡化,又或突然紓緩,那便會為政制悶局帶來改變。


三、「有分量」的社會人士突然表態。政壇中人的政治行為跟民意走勢,其實是「雞與蛋」的關係。雖然說民意走勢是政治人物作出政治決定的重要理由,但民意走勢本身,也會受到政治人物或黨派的行為所影響。「有分量」人士突然表態、「轉軚」或「華麗轉身」,當然會為政改之局帶來漣漪。


稱得上是「丁蟹效應」或「黑天鵝」的事,大概不會是大家如今所能估量得到的發展。不過,在政改爭議處於長期膠着的狀態下,訴諸最難捉摸的「民意走勢」,似乎是各方如今唯一可行的選項。


作者是恒生管理學院新聞及傳播學系助理教授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