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財經
詳情#
【明報專訊】昨天公布的中原城市領先指數CCL報142.36點,創歷史新高,按周升1.9%,升幅為兩年多最大,自然令樓市好友雀躍。不過,相較港股過去一周因北水湧入,恒指7日間勁飈近2700點,樓價表現便相對失色。究竟買樓好,還是投資股票好,又再成為身邊朋友的討論熱點。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其實,買樓還是買股,要視乎時機,難以一概而論。好像今年頭三個月,樓價和股價表現難分軒輊,但到了月初「阿爺」容許內地公募基金來港買股,港股便像坐上火箭,近3天成交額可達2000多億下急飈,令今年以來恒指升幅達15.5%,拋離了中原樓價指數約6.8%的升幅,超過一倍(圖1)。
當然,股票與磚頭始終不同,一般而言,股價波幅會較樓價為大,股市可以急升,也可以急跌,投資股票,便也需要較強的EQ。
買股波動較磚頭大 股民EQ要高
另一方面,股票的流通性較磚頭為高,尤其近年政府推出各種辣稅,比方說今年初大家買了樓,而樓價升了近7%,但若現時轉售,便可能要被徵收重稅(已不計買入非自住單位要付的辣稅),變成明賺實蝕,但若是買入大約與恒指表現同步的盈富基金(2800),年頭買入而在昨天沽出,便可以將逾一成半的利潤袋袋平安。
當然,大部分人買樓,為的只是自住,而若撇除每兩年要重新洽租或搬屋的麻煩因素,應否買樓自住,主要是看供樓的利息支出和租金回報率,如認為供抵過租長期化,那人們會傾向買樓,而若是租金支付較供樓款項遠低,人們便會較喜歡租樓住。
千禧年後買樓收租 回報不如收租股
若是買樓收租,租金回報(或扣除供樓利息及其他支出後的淨回報)愈高,買樓投資便變得划算,而若租金回報偏低,買樓收租的吸引性也會減低。根據統計數字,2000年以後的私人住宅租金回報率不斷下調,由高於8厘水平一直跌至近年在約2.3厘水平附近徘徊,反映租金升幅落後於樓價升幅,而現時租金回報水平,大致與按揭息率相若,如往後息口向上而租金回報率不變,買樓收租的吸引力便會減弱。
值得留意的是,自2011年以後,恒指成分股的股息率便高於香港的住宅租金回報(圖2),買股收息,股息回報未必低於租金收入。當然,在樓市旺時,可以每兩年加租,但一些收租股如領匯(0823),股息也是年年遞增,而股價在去年也遠遠跑贏樓價,去年領匯股價升了約35%,與「四叔」的恒基(0012)股價升幅相若,卻遠遠跑贏去年中原樓價指數約13%的升幅。
要「富足自由」 先儲錢再學長線投資
最近收到曾淵滄教授的新書《富足自由人》 ,書中提及一條「富足自由」(即是擁有財務自由,不用為五斗米折腰而被迫打工)的公式:富足自由=收股息+收租>工作收入。這條公式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炒股炒樓,而是切切實實的在合適時間買入可提供穩定股息的股票,又或合理租金回報的物業,然後長線持有,而當有關股票和物業的股息及租金總收入,恒常大於打工的收入,那就不用做也可以「印印腳」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
筆者曾聽曾淵滄說過,他現在每月收的股息,已遠高於他在城大時教書的收入,而他同時擁有10多層收租住宅,等同每兩天便有租收。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書中說是萬事起頭難,要投資便要先懂不浪費和養成儲蓄習慣,才有可以投資的資金,然後從長線角度出發,耐心等候低位買股買樓,而股息和租金收入花不完,慢慢又會成為新的買股和買樓的資金,如此其股票和磚頭組合便愈來愈大,股息和租金收入也會愈來愈豐厚。
適時投資令資產增值 炫耀消費耗損財富
曾淵滄說出儲蓄和投資如何達至富足自由的重要性,而曾是香港星級地產分析員、現是基金經理的卓百德(Peter Churchouse)則在其最新的電子通訊談及投資與消費的重要分野。
卓百德說,他從來不買新車,因為二手車遠為相宜。他購入的第一部二手車為1937年版的福特車,而最新一部則是二手積架,原車主乃在2005年以75萬元購入,到了他購入時,車價只是原來車價的6%,即該部積架等同每年貶值23%有多。
而在2006年初時,卓百德作價140萬元買入毗鄰中環的一個小型住宅單位,由於可做一半按揭,所以首期支付等同上述積架新車落地時的價值。到了2013年,卓成功以700萬元將單位轉售(轉售前收了兩年租金)。上述的積架落地後不斷跌價和住宅單位不斷升值(圖3),反映了同一筆資金,用作炫耀消費與投資的天大差異結果。
明報記者 陸振球
其實,買樓還是買股,要視乎時機,難以一概而論。好像今年頭三個月,樓價和股價表現難分軒輊,但到了月初「阿爺」容許內地公募基金來港買股,港股便像坐上火箭,近3天成交額可達2000多億下急飈,令今年以來恒指升幅達15.5%,拋離了中原樓價指數約6.8%的升幅,超過一倍(圖1)。
當然,股票與磚頭始終不同,一般而言,股價波幅會較樓價為大,股市可以急升,也可以急跌,投資股票,便也需要較強的EQ。
買股波動較磚頭大 股民EQ要高
另一方面,股票的流通性較磚頭為高,尤其近年政府推出各種辣稅,比方說今年初大家買了樓,而樓價升了近7%,但若現時轉售,便可能要被徵收重稅(已不計買入非自住單位要付的辣稅),變成明賺實蝕,但若是買入大約與恒指表現同步的盈富基金(2800),年頭買入而在昨天沽出,便可以將逾一成半的利潤袋袋平安。
當然,大部分人買樓,為的只是自住,而若撇除每兩年要重新洽租或搬屋的麻煩因素,應否買樓自住,主要是看供樓的利息支出和租金回報率,如認為供抵過租長期化,那人們會傾向買樓,而若是租金支付較供樓款項遠低,人們便會較喜歡租樓住。
千禧年後買樓收租 回報不如收租股
若是買樓收租,租金回報(或扣除供樓利息及其他支出後的淨回報)愈高,買樓投資便變得划算,而若租金回報偏低,買樓收租的吸引性也會減低。根據統計數字,2000年以後的私人住宅租金回報率不斷下調,由高於8厘水平一直跌至近年在約2.3厘水平附近徘徊,反映租金升幅落後於樓價升幅,而現時租金回報水平,大致與按揭息率相若,如往後息口向上而租金回報率不變,買樓收租的吸引力便會減弱。
值得留意的是,自2011年以後,恒指成分股的股息率便高於香港的住宅租金回報(圖2),買股收息,股息回報未必低於租金收入。當然,在樓市旺時,可以每兩年加租,但一些收租股如領匯(0823),股息也是年年遞增,而股價在去年也遠遠跑贏樓價,去年領匯股價升了約35%,與「四叔」的恒基(0012)股價升幅相若,卻遠遠跑贏去年中原樓價指數約13%的升幅。
要「富足自由」 先儲錢再學長線投資
最近收到曾淵滄教授的新書《富足自由人》 ,書中提及一條「富足自由」(即是擁有財務自由,不用為五斗米折腰而被迫打工)的公式:富足自由=收股息+收租>工作收入。這條公式的意思,並不是要大家炒股炒樓,而是切切實實的在合適時間買入可提供穩定股息的股票,又或合理租金回報的物業,然後長線持有,而當有關股票和物業的股息及租金總收入,恒常大於打工的收入,那就不用做也可以「印印腳」的生活,做自己喜歡的事。
筆者曾聽曾淵滄說過,他現在每月收的股息,已遠高於他在城大時教書的收入,而他同時擁有10多層收租住宅,等同每兩天便有租收。那他是如何做到的呢?書中說是萬事起頭難,要投資便要先懂不浪費和養成儲蓄習慣,才有可以投資的資金,然後從長線角度出發,耐心等候低位買股買樓,而股息和租金收入花不完,慢慢又會成為新的買股和買樓的資金,如此其股票和磚頭組合便愈來愈大,股息和租金收入也會愈來愈豐厚。
適時投資令資產增值 炫耀消費耗損財富
曾淵滄說出儲蓄和投資如何達至富足自由的重要性,而曾是香港星級地產分析員、現是基金經理的卓百德(Peter Churchouse)則在其最新的電子通訊談及投資與消費的重要分野。
卓百德說,他從來不買新車,因為二手車遠為相宜。他購入的第一部二手車為1937年版的福特車,而最新一部則是二手積架,原車主乃在2005年以75萬元購入,到了他購入時,車價只是原來車價的6%,即該部積架等同每年貶值23%有多。
而在2006年初時,卓百德作價140萬元買入毗鄰中環的一個小型住宅單位,由於可做一半按揭,所以首期支付等同上述積架新車落地時的價值。到了2013年,卓成功以700萬元將單位轉售(轉售前收了兩年租金)。上述的積架落地後不斷跌價和住宅單位不斷升值(圖3),反映了同一筆資金,用作炫耀消費與投資的天大差異結果。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