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筆陣﹕民主是否香港人應得?孆憛R林沛理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10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10日 06:35
2015年04月10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1992年,李光耀來港出席香港大學80周年校慶講座,就民主問題舌戰時任港督彭定康。有記者問:「香港是否應該有民主?」他答:「香港應該有民主,但在這個現實世界,我們最終往往得不到應有的待遇。」(Hong Kong deserves democracy. But at last in this world, we don't always get what we deserve.)這是典型的李光耀式機智,明褒實貶,表面抬舉香港人,實則以成年人的口吻嘲諷他們未經世故,不懂人情。


民主是否香港人應得的?這可以分兩方面來說:香港人為爭取民主付出過什麼,以及香港是否有實踐民主的條件。當印度在1947年宣布獨立,或者南非自1990年逐步撤銷它的種族隔離和歧視政策,世人為當地的人民鼓掌、喝采,因為他們曾經為理想、公義和尊嚴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最後得到的「政治待遇」來之不易,是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


香港人被英國殖民統治155年,其間沒有出現過大規模、持久和大多數市民有份參與的反殖民抗爭運動。在港英政府的管治下,香港人締造和享受了近代華人社會少有的物質繁榮。基本上,香港是不問政治的經濟城市,香港人不以身為殖民地的子民為恥。在官民合力創造的經濟奇蹟背後,是一種各取所需、互惠互利的「串通式殖民主義」(collusive colonialism)。


香港不是沒有民主鬥士,但民主從來不是香港人「die for」,願意為它作巨大犧牲的東西。這不是說香港人沒有資格爭取民主,或者民主在未來沒有可能成為香港人最重要的核心價值。只是如果香港人想得到真正的民主,便要作好為它作更大犧牲的準備。


然而,單單有民主的制度並不足夠,最重要的是確保這個制度有效實踐和運作良好,即所謂「functioning democracy」。民主,說穿了,不過是一種分散權力與容許市民參與決策的政治制度。它絕非完美,更不是無懈可擊。在一個將蠱惑人心提升至精緻藝術和嚴謹科學的城市,民主(democracy)根本就是「笨主」(dumbocracy)。在一個遍佈集體愚昧與群眾無知的社會推行民主,無異於把一支裝有子彈的手槍放到無知小孩的手上,後果堪虞。托克維爾(Tocqueville)在《美國的民主》(Democracy in America)中提到,在民主社會,人民選出他們應得的政府(In a democracy, the people get the government they deserve),就是這意思。


以反智愚民手段爭民主

的確,民智是民主的基礎。香港民主運動的發展令人憂心,因為它常常以反智和愚民作為打擊政敵和爭取民主的手段。舉個例,當反北京、反特區政府的民粹主義報章日復一日地把政治宣傳包裝成新聞報道,記者的專業團體、大學新聞系的學者和從政者非但沒有走出來嚴辭譴責,反而隨着它的調子起舞;老師更因為找到現成的教材而歡天喜地。結果,整個社會被帶往「笨下去」(dumbed-down)的方向發展,逐步削弱它實踐有效民主的基本條件,最終使它淪為一個不合格的民主社會(unfit for democracy)。這是打着民主的旗號,從民主的最脆弱點打擊民主,對民主所造成的傷害絕不下於明目張膽的外部打壓。


在這方面,特區政府也有推卸不了的責任。香港的教育制度千瘡百孔,置身其中,老師無計可施,學生無所適從,家長無可奈何。在亞洲四小龍之中,香港對教育的關注不是最少;但多年來的朝令夕改和藥石亂投,實在令人氣餒。再看教育制度以外的教育大環境——日益嚴重的反智傾向、陳腐態度、胸襟狹隘和排外主義(provincialism),使香港與一個開放、有見識的「學習型城市」(learning society)漸行漸遠。


理直氣壯地強詞奪理

美國作家和前桂冠詩人西米克(Charles Simic)曾經撰文狠批美國人的民智閉塞,並指出由於無知的人永遠比有識見的人容易宰割,愚弄和操縱民眾,已經成為美國近年發展最蓬勃、盈利最可觀的本土工業。這個觀察,同樣適用於今日理直氣壯地強詞奪理的香港社會。


林沛理

專家作家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