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殷國煒、戚維之﹕「香港製造」和「香港品牌」之路在何方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9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9日 06:35
2015年04月09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上期探討了本港企業把生產線北移的歷史背景,本文將會延續剖析為何要重振本地製造,推廣香港品牌。


何以為之?

不少香港人對外國品牌趨之若鶩,他們願意花較高的價錢去購買歐洲貨、美國貨、日本貨,只因有品質的保證,甚至為了享受使用名牌的優越感。這種消費者心態不難理解,亦適用於中國龐大的市場。


近年來內地和台灣發生多宗不良商人銷售有問題及劣質食品的事件,如三聚氰胺奶粉、假雞蛋、地溝油、供應過期肉類予連鎖快餐店等,使消費者對國內的食品失去信心,引發內地客蜂擁至香港「掃貨」。他們買的不是廉價的國產貨,而是有品牌的外國貨,甚至是香港的食品和日常用品,目的是為求品質有所保證。可見香港企業和其品牌已在內地消費者心目中建立了十分正面的形象,「港貨」已被標籤為信心的保證。因此,本港企業即使把研發中心、部分生產程序、品質檢驗遷回香港,或會令成本稍為上升,亦不愁欠缺市場,把重點放在提升品牌可增強國際競爭力,長遠反而會獲益更多。


再者,這些活動回流香港亦有助振興本土經濟。現時社會上充斥着各種不滿與矛盾,藉着企業回流及推廣香港品牌,帶動本土勞動力,鼓勵創意工業,重拾香港拼搏精神;同時,可為新一代創造發展空間,讓他們為自己未來的事業發展找到一個方向、一個定位。


如何為之?

現時香港中小型品牌居多,製造業品牌集中於輕工業。對於已把大部分生產線北移的本港企業,要進一步提升其品牌,其中兩項要訣包括:高質素的產品和持續創新。為了確保產品的質素,企業可考慮把部分生產程序和品質檢定環節回流,由香港員工負責,方便管理和控制,重建「香港製造」的口碑。至於持續創新,企業可利用政府現時對創新和科技產業的支持和資源,拓展本土研發活動。


在過去數十年間,香港本地工業家為香港建立了地域名牌效應,香港的品牌已經成為時尚、優良品質的象徵,為本地、內地和海外的消費者所推崇。這種前人努力建造的優勢,可協助本港新企業起步,因為消費者相對容易接受和嘗試香港品牌的產品。當然新企業要考慮建立品牌是一項長期的投資,並不是短期的營運手段,需要投入人力、物力、財力,亦要制訂有效的品牌策略。


稅務優惠

為鼓勵本港企業回流及加以發展其品牌,政府可從多方面着手,包括撥款資助、提供培訓、強化「香港品牌發展局」的功能等等。


借鑑鄰近新加坡的做法,政府經常利用稅務優惠以鼓勵其重點發展行業。香港政府應考慮推出相類的稅務優惠,包括放寬研究開發的開支為可扣除開支;購買版權、設計及商標的支出可於首年全數獲稅務扣減;如公司品牌於香港註冊及在港設立其製造或加工廠,工廠員工的工資開支和機械開支可獲額外的利得稅扣除。這些建議均可吸引本港企業在港生產與發展品牌。


總結

在現時正膠着的社會狀態下,大家何不轉危為機,朝着「香港製造」、「香港品牌」的方向走,為創意無限的年輕一代製造更多的良機。


(系列之二)

作者殷國煒是德勤中國稅務合伙人;戚維之是德勤中國高級稅務經理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