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李洪波﹕從家長角度看通識科的意義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8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8日 06:35
2015年04月08日 06:35
新聞類別
副刊
詳情#
【明報專訊】大女兒參加首屆通識科文憑試,二女兒亦將於明年參加考試,作為家長對將通識科列為必考科原是頗為擔憂:一憂是通識科的考試內容常是社會問題,甚至政治問題,考核者常會有自己的立場,會否考生的立場與評核者的相同就得高分,不合的則低分,這將對學生十分不公平,更會造成學生學習上的障礙;二憂是通識科的內容太廣而又流於空泛,坊間流行說「通識通識,通通唔識」。學生讀通識,結果會否是什麼都學不識。這幾年來女兒常與我討論通識科的內容,所以有較多機會參與女兒在通識科的學習過程,對通識科的內容認識多了,減少了我對這學科的憂慮。我了解到:在考核過程中,通識科所重視的是答題背後的理據與推理而不在於答案;而所學的不在知識而在如何獲得知識;強調的是多角度思維、批判性思考而不是灌輸單方面的價值觀。


在參與女兒的通識科學習過程中,我覺得通識科對學生成長起碼有以下3種影響:

一、讓學生投入社會,親身求真

由於通識科所討論的內容,常都是社會中發生的事,讓學生關注社會上所發生的事,我亦常與她討論時事問題。大女兒做的研習專題是有關廢物回收的題目,她與我討論訪問垃圾堆填區居民意見的問卷調查內容,為了她的安全,我陪她去堆填區附近的屋苑去做訪問,由她親身訪問該處居民,然後到將軍澳堆填區實地考察,再作報告。


女兒要學的是:如何設計問卷問題,學習訪問陌生人,透過訪問了解事實情况,學去親身實地考察,了解實際情况,再整理資料,做報告及提出意見。


二、讓學生學習多角度思維,批判性思考

社會問題往往可以從不同角度來考慮,事情往往會有正反兩面,女兒與我討論問題往往亦會提到正反兩面的看法,了解後才作出個人取捨。最近一次女兒與我討論應選擇哪個社會事件作新聞專題時,我和她商議了數個社會事件,她最後選擇了8間大學學生會有意退出學聯為題目,她從正反兩方列出贊成及反對退出學聯的理據後,再作出個人的取向。從中,她學習在不同題目中選出最合適的選擇,了解及分析正反意見,綜合意見後再作出個人的決定。其實這些學習過程都是人生中經常要面對的抉擇過程,通識科給予她許多學習的機會。


三、讓學生學習研究問題,探求知識

除了在學生作新聞介紹時學生要自訂時事題目外,學生所做的專題研習亦頗為特別,學生要在六大範疇內選出有關的專題來研習,他要決定哪個題目合適自己做研習,學懂如何做研究:學習尋找資料,分析資料,並作出結論,這都是學生所要解決的問題及學習的過程。我覺得她在整個學習過程中,所學得到的不是這專題的知識,而是學懂如何尋找知識,作出個人的抉擇,掌握求真的態度與技能。從協助女兒做專題研究的過程中,我覺得通識科是一門教她如何探求知識的學科。


在協助女兒學習通識科的過程中,我覺得通識科將會在學生成長的過程中,有着十分深遠而且正面的影響,起碼教曉她在未來人生的路程中,在複雜的社會事件上,她學到了不盲從,能獨立地作出種種的判斷與決定。


所以修讀通識科對學生一生來說是十分有意思的。


作者是保良局李城璧中學家長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