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過去約兩個月,本報記者陸續探討本港創新科技滯後、以至競爭力落後等狀况和原因,到本周日(5日)專題報道科技大學畢業生汪滔在深圳大展拳腳、「星之子」陳易希在港創業奮鬥的經歷,使人感慨萬千,折射出從創新科技整體景况到科技人的發展前景,本港再沒有蹉跎的空間。我們期望在推動創新科技發展,政治爭拗要擺放一旁,朝野目標一致地急起直追,盡快補回創新科技的短板,為本港競爭力的落後止血。
科技人創業尋夢地
深圳收割科研成果
汪滔是負笈來港的內地學生,9年前科大本科畢業入讀研究生課程期間,到深圳創辦「大疆創新」,開發研製無人機,公司成長與業務高速發展,去年營業額約30億元,佔全球無人機市場份額七成。有金融界人士估計,若「大疆創新」上市集資,市值估計超過1000億元。汪滔現年35歲,9年來創新打拼,取得空前成功。
港人熟識的陳易希科大畢業後,拿着科大創業計劃大賽贏得的獎金,加上歷來在科學比賽的獎金及儲蓄等,與友人合組科技公司「Bull•B」,開業兩年以來,據介紹每年盈利逾百萬元。陳易希的公司年資尚短,也沒有如汪滔攻克無人機由無到有的機遇,不過,看來他的科企之路開局不錯,以陳易希對科研的興趣、熱誠和堅持,對他日後成就,值得寄予更大憧憬。
汪滔和陳易希的創新、創業之路,處於不同階段,他們都是本港的大學畢業生,即是說,本港的大學可以培養出創新科技和創業人才。兩人接受記者訪問時,對科研創新提出了一些切身感受、經歷和看法意見,點出香港創新科技的局限等,例如陳易希說香港市場細小,缺乏投資科研氛圍,即使有科研成果都會轉移到其他地區等。兩人以親身經歷,說明投身創新科技,個人意志與努力固然重要,不過,若社會風氣不重視,政府沒有相應政策措施扶助,則民間科研之路較難開花結果。
深圳與香港的創新科技,基本上同時起步。回歸初期,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利用創新科技產業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設立了創新科技委員會向政府出謀獻策,只是政府執行力有不逮,所謂科研基地數碼港則淪為地產項目,未見成效;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未接力推動,連工商科技局也改名,隱去「科技」之名,政府於創新科技不作為,於此反映出來。
相反,深圳由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南下科技企業進駐和大批人員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初定之後,1999年,深圳市政府設立「深圳創新投資基金」,在政策措施引領之下,人才薈萃,資金輔助,使深圳成為大陸創新科技投資者的尋夢之地。過去10多年間,深圳由低端加工製造業基本,蛻變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產業基地,目前,華為與中興在全球排名前3位通訊設備供應商之中,分別排名首位與第三位,互聯網企業騰訊已享盛名,生物科學企業華大基因則被認定是全球最具創新力技術企業50強之一;汪滔的無人機業務,則是為深圳創新科技添姿彩的後起之秀。
本港科研發展滯後,已經開始承受惡果。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與發展研究院發表的《2014年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在全球排名跌出三甲,是10年來首次,其中主要原因是科技與發展滯後,使「基礎建設」排名低至第21位;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增速乏力,後勁不足」,特別指出經濟結構過於倚重金融和房地產,科技研發投資不足,缺乏創新。就一個國家而言,創新科技是國力強弱的檢驗標準,於一個地方則是經濟盛衰的溫度計;香港創新科技滯後,已經在競爭力落後反映出來,周邊其他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地區如深圳創業科技產業之超前,使香港經濟前景響起警號。
競爭力經濟發展響警號
香港科研路應急起直追
香港在創新科技滯後,有諸多原因,例如:研發(R&D)投入不足,僅佔GDP比例0.73%(深圳逾4%),連非洲國家肯尼亞的0.98%也不如;本港租金、薪金成本高昂,窒礙初創企業發展;社會氛圍向金融業傾斜,熱中炒樓等搵快錢操作,鮮有企業家願作科研投資;香港或可培養出類如汪滔的創新人物,整體科研隊伍卻缺乏足夠人才、人力支援。諸如此類情况,或許都是香港科研滯後的原因,不過,這類問題只要有決心、有政策措施扶助,都有可能解決,因為香港不缺錢,所缺的是意志和決心。
深圳開始收割創新科研成果,類如汪滔的年輕創新、創業人物,相信會在深圳的科技大潮湧現;就創新科技產業的基礎條件而言,包括高等院校質素、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軟件,香港都較深圳優勝,但是深圳的創新科技產業已經領放在前,香港則連組設創新科技局來領導相關工作,卻仍然因為立法會泛民議員「拉布」而成立無期。這種囿於政治偏見、對人不對事而傷害經濟發展的做法,十分荒謬,香港敗象已呈,若仍然無法走出泥淖,則香港的競爭力甚至經濟發展前景難以樂觀。泛民議員就政制可以繼續唱反調,創新科技事務則絕不應該是對付政府的議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科技人創業尋夢地
深圳收割科研成果
汪滔是負笈來港的內地學生,9年前科大本科畢業入讀研究生課程期間,到深圳創辦「大疆創新」,開發研製無人機,公司成長與業務高速發展,去年營業額約30億元,佔全球無人機市場份額七成。有金融界人士估計,若「大疆創新」上市集資,市值估計超過1000億元。汪滔現年35歲,9年來創新打拼,取得空前成功。
港人熟識的陳易希科大畢業後,拿着科大創業計劃大賽贏得的獎金,加上歷來在科學比賽的獎金及儲蓄等,與友人合組科技公司「Bull•B」,開業兩年以來,據介紹每年盈利逾百萬元。陳易希的公司年資尚短,也沒有如汪滔攻克無人機由無到有的機遇,不過,看來他的科企之路開局不錯,以陳易希對科研的興趣、熱誠和堅持,對他日後成就,值得寄予更大憧憬。
汪滔和陳易希的創新、創業之路,處於不同階段,他們都是本港的大學畢業生,即是說,本港的大學可以培養出創新科技和創業人才。兩人接受記者訪問時,對科研創新提出了一些切身感受、經歷和看法意見,點出香港創新科技的局限等,例如陳易希說香港市場細小,缺乏投資科研氛圍,即使有科研成果都會轉移到其他地區等。兩人以親身經歷,說明投身創新科技,個人意志與努力固然重要,不過,若社會風氣不重視,政府沒有相應政策措施扶助,則民間科研之路較難開花結果。
深圳與香港的創新科技,基本上同時起步。回歸初期,首任特首董建華提出利用創新科技產業推動香港經濟「第三次轉型」,設立了創新科技委員會向政府出謀獻策,只是政府執行力有不逮,所謂科研基地數碼港則淪為地產項目,未見成效;第二任特首曾蔭權未接力推動,連工商科技局也改名,隱去「科技」之名,政府於創新科技不作為,於此反映出來。
相反,深圳由上世紀90年代開始,有南下科技企業進駐和大批人員投入高新技術產業,基礎初定之後,1999年,深圳市政府設立「深圳創新投資基金」,在政策措施引領之下,人才薈萃,資金輔助,使深圳成為大陸創新科技投資者的尋夢之地。過去10多年間,深圳由低端加工製造業基本,蛻變為全球知名的高科技產業基地,目前,華為與中興在全球排名前3位通訊設備供應商之中,分別排名首位與第三位,互聯網企業騰訊已享盛名,生物科學企業華大基因則被認定是全球最具創新力技術企業50強之一;汪滔的無人機業務,則是為深圳創新科技添姿彩的後起之秀。
本港科研發展滯後,已經開始承受惡果。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與發展研究院發表的《2014年世界競爭力年度報告》,香港在全球排名跌出三甲,是10年來首次,其中主要原因是科技與發展滯後,使「基礎建設」排名低至第21位;此外,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最新《城市競爭力藍皮書》指出,香港「增速乏力,後勁不足」,特別指出經濟結構過於倚重金融和房地產,科技研發投資不足,缺乏創新。就一個國家而言,創新科技是國力強弱的檢驗標準,於一個地方則是經濟盛衰的溫度計;香港創新科技滯後,已經在競爭力落後反映出來,周邊其他國家如韓國、新加坡,地區如深圳創業科技產業之超前,使香港經濟前景響起警號。
競爭力經濟發展響警號
香港科研路應急起直追
香港在創新科技滯後,有諸多原因,例如:研發(R&D)投入不足,僅佔GDP比例0.73%(深圳逾4%),連非洲國家肯尼亞的0.98%也不如;本港租金、薪金成本高昂,窒礙初創企業發展;社會氛圍向金融業傾斜,熱中炒樓等搵快錢操作,鮮有企業家願作科研投資;香港或可培養出類如汪滔的創新人物,整體科研隊伍卻缺乏足夠人才、人力支援。諸如此類情况,或許都是香港科研滯後的原因,不過,這類問題只要有決心、有政策措施扶助,都有可能解決,因為香港不缺錢,所缺的是意志和決心。
深圳開始收割創新科研成果,類如汪滔的年輕創新、創業人物,相信會在深圳的科技大潮湧現;就創新科技產業的基礎條件而言,包括高等院校質素、法律和知識產權保護制度等軟件,香港都較深圳優勝,但是深圳的創新科技產業已經領放在前,香港則連組設創新科技局來領導相關工作,卻仍然因為立法會泛民議員「拉布」而成立無期。這種囿於政治偏見、對人不對事而傷害經濟發展的做法,十分荒謬,香港敗象已呈,若仍然無法走出泥淖,則香港的競爭力甚至經濟發展前景難以樂觀。泛民議員就政制可以繼續唱反調,創新科技事務則絕不應該是對付政府的議題。
歡迎回應 editorial@mingpao.com
回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