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金翅雀見證 荔枝窩復耕展生機 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6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6日 06:35
2015年04月06日 06:35
新聞類別
港聞
詳情#
【明報專訊】政府建議設立農業園助農民增值復耕,逾300年歷史的荔枝窩村,在私人基金的千萬元資助下,試驗嶄新復耕管理模式,由原居民、環團及學者組成團隊,聘請全職農夫,在荒廢數十年的農地復耕,在村耕作,亦住在村裏,結果吸引原居民由外國回流,令原來十室九空的鄉村恢復生機。有環保人士上月到訪該村,發現10多隻幾乎已絕迹香港的金翅雀在農田間出沒,重現昔日農耕面貌。


明報記者 馬耀森

上月曾到訪荔枝窩村的香港自然生態論壇發言人黃志俊表示,荔枝窩和近年日本、台灣等地推行的「里山倡議」(Satoyama Initative)一樣,推動本土傳統農業,實現保育及社區可持續發展。其中日本兵庫縣豐岡市的復耕更是國際經典例子,值得本港借鏡(見另稿)。


毋須政府撥款 最終自負盈虧

據了解,名為「永續荔枝窩——鄉村社區營造計劃」的荔枝窩復耕計劃,由多個團體,包括特首梁振英於2011年牽頭成立的香港鄉郊基金、港大嘉道理研究所、綠田園基金,及由原居民組成的荔枝窩文化促進會合辦,以重新營造荔枝窩的鄉村社區網絡及推動可持續發展為目標,至今運作逾1年。荔枝窩毋須政府撥款,但仍要私人基金注資數以千萬元,作為計劃初期營運費用,最後要自負盈虧,令復耕可持續發展。


荔枝窩村是新界東北最大村落,逾300年歷史,村屋已十室九空。根據土地用途,荔枝窩村面積約131公頃,農田佔地約6.3公頃。


稻田收割後成雀鳥天堂

黃志俊表示,荔枝窩農地位於村落南面,昔日荒廢後成為草地,今天圍欄中的農地,用太陽能板發電供照明和灌溉,種植水稻、粟米及太陽花。收割水稻後的農田在冬季休養生息,成為雀鳥覓食和棲息地點,當中有10多隻金翅雀在田間追逐,是全港最大族群之一。


結合生態農耕 倡推「金翅雀」品牌

他認為,以穀穗為食的雀鳥,可成為荔枝窩的代表品種,將當地生產的農產品加上「金翅雀」作為品牌,例如金翅稻米,有如日本兵庫縣的東方白鸛米,將生態與農耕結合。


農田附近的山坡,昔日雜草叢生,現時變成小梯田,種植各種果樹,形成一片風水林。


此外亦有不少農村生活有用的物資如竹樹或樟樹,農民收集掉下的樹枝作為柴薪,嚴禁大規模砍樹,是可持續發展的務農方式。


指港府農業當工業 失敗可期

新農業政策諮詢已於上周二(3月31日)截止,黃志俊指港府將農業當成工業看待,側重發展科技,未有重新審視農業、生態以及人類之間的關係。買地讓農民復耕估計牽涉數以十億元計公帑,但諮詢文件表明參考環保園運作模式,未上馬已可預見失敗收場,認為倒不如仿效英國,撥公帑成立基金,讓團體申請,與原居民合作於郊野公園邊陲的私人地復耕,為這些土地帶來出路。


■明報報料熱線﹕inews@mingpao.com/ 9181 4676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