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見證時代長青網文章

2015年04月05日
檢視個人資料
Submitted by 長青人 on 2015年04月05日 06:35
2015年04月05日 06:35
新聞類別
娛樂
詳情#
【明報專訊】韓國人團結,以家國為重,電影圈把打贏日軍的一段歷史拍成《鳴梁海戰》,結果破盡紀錄,號稱史上最高票房的《阿凡達》,踏入朝鮮半島,也只能靠邊站。韓國即使不斷輸出花美男「搶掠」人民幣,但早前兩會還是有官員以《鳴》片為例,高呼要向韓國人學習;但商業片從來不是樣板戲,觀眾追求的始終是娛樂,當中的愛國教育不過是bonus,像《半世紀的諾言》,被譽為韓版《阿甘正傳》,把1950至80年代的社會變遷,濃縮在126分鐘之內,吸引逾1400萬人次入場,觀眾與主角同喜同悲,喚回韓國人遺忘了的共鳴。


尹濟均被譽為韓國電影史上唯一兩片皆破千萬入場人次的導演,他於2009年炮製的災難大片《海雲臺》之後,就輪到《半世紀的諾言》有此佳績,「自我第一日踏入影圈,就發誓要導演這樣一部溫情電影」,導演尹濟均如是說。他認為飽歷動盪與貧窮的上一代,所有父親都為支撐家庭而無私奉獻。他更感慨雖然社會富裕又進步了,但新一代韓國年輕人對祖父母輩的故事知之不詳。因此,尹濟均希望透過《半世紀的諾言》,拍出一個時代的寫照,向天下祖父母、父母輩,透過影像,衷心說聲「多謝」。


導演把電影獻給父親

事實上,《半》片英文名為Ode to My Father,正有「父親頌」之意,尹濟均在大學時代喪父,此片包含了個人情感投射,把作品獻給亡父,片中男主角的名字:德秀和英子,正正是導演雙親的真實名字。


《半世紀的諾言》之前於中台兩地名叫《國際市場》,所指的是片中故事背景:釜山市中區新昌洞一帶的市場,1945年韓國光復,日本人撤出後因大量貨物交易出現,而形成市場;韓戰後,更有大量難民到此做生意,片中的主角德秀一家,正是從朝鮮南逃至釜山落腳。


《半世紀的諾言》被譽為韓國版《阿甘正傳》,卻並非指《你是我的命運》男星黃政民像《阿》片中的湯漢斯(Tom Hanks)般,有輕度弱智,而是黃政民在片中飾演的德秀,講述他50年的人生經歷,當中就像「阿甘」橫跨了美國戰後到1990年代的數十年歷史一樣。


《半》片所觸及的,包括1950年韓戰爆發,10萬難民逃離家園湧至朝鮮港口興南,希望遁海路南逃躲避戰火。正在兵荒馬亂中,男主角德秀一家,與父妹失散,自此他肩負起一家之主的重責。另外,還有戰後,釜山的崛起,以及1960年代,韓國面臨嚴峻的工業及外匯短缺的經濟危機。不少青年為家計,不惜到當時的西德做礦工,主角也因此在當地邂逅了擔任護士的妻子英子。


到越戰期間,德秀又到越南打工;1980年代,韓國經濟起飛,掀起了韓戰失散家庭尋親熱,德秀也希望找回失散的父妹。


靠電腦特技飛越50年

《半》片故事跨越50年,主角要20歲演至70歲,黃政民、飾演其妻的《迷》女星金允珍,以及扮演德秀好友的《逆權大狀》男星吳達秀,卻已是年屆不惑的中年男女,難免要藉助CG電腦特技「返老還童」及「未老先衰」。據報劇組請來曾主理《新鐵金剛:智破天凶城》及《龍紋身的女孩》 瑞典特技化妝師Love Larson及其團隊主理這重要環節。


文:娛樂組

0
0
0
書籤
回應 (0)
  • 分享至facebook
  • 分享至電郵

舉報留言

  • 確認舉報
確定